黑林四色說

黑林四色說 :黑林根據很多顏色看起來都是混合色,只有紅、綠、黃、藍看起來不是混合色而是純色的現象,提出有4種原色。由於紅和綠以及黃和藍相混合得不出其他顏色,只能得到白或灰,即互為補色。看起來是黃刺激可以抵消藍刺激的作用;綠刺激可以抵消紅刺激的作用,因而黑林提出有 3對起頡頏作用的感受器,即紅和綠感受器,黃和藍感受器以及黑和白感受器。黑林認為任何顏色和白光都能引起黑白機制的活動。如果等量的黃光和藍光混合,它們能引起黑白機制的活動,而黃和藍本身是頡頏的,它們的作用互相抵消了,所以最後只有白色的感覺。等量的紅光和綠光混合,同理,也只能產生中性的明度感覺。如果黃光和藍光混合,黃光又高於藍光的強度,它們都能引起黑白機制的活動,而在黃藍機制上藍光又不能完全抵消黃光的效應,結果就產生一個不飽和的黃色感覺。如果同時呈現黃光和紅光,這兩種光能影響紅綠機制和黃藍機制,知覺的結果是紅和黃的混合,即橙色。按照這個學說,負後象的產生是由於顏色刺激停止後,與此顏色有關的對立過程開始活動,因而產生原來顏色的補色。色盲則是由於缺乏一對或兩對感受器的結果。

基本信息
現代生理學的很多材料證明顏色視覺對立機制的存在。E.F.麥克尼科爾和M.L.沃巴斯特1960年刺激金魚視網膜時發現,無論刺激落在神經節細胞感受野的什麼位置,短波和長波刺激都會產生相反的效應。他們還發現神經節細胞中還存在著色覺的同心感受野,即某一波長的光刺激感受野中心引起興奮作用,刺激外周則引起抑制作用;而其補色則相反,在感受野中心引起抑制作用,在外周引起興奮作用。R.L.德瓦盧斯等人1968年研究短尾猴外側膝狀核細胞的反應特點時發現,大約有75%的細胞對顏色有反應。不同波長的光刺激視網膜時細胞放電率的變化不同,例如,紅光刺激時放電率增加,而綠光刺激時放電率減少。根據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外側膝狀核細胞對白光和顏色光的反應,可以區分出一種對白光反應的細胞和4種對顏色有相互頡頏反應的細胞。第1種是600~680納米的紅光使其產生興奮作用,波長短於590納米的綠光使其產生抑制作用的細胞(+R-G);第2種是作用相反的,紅光使其產生抑制作用而綠光使其產生興奮作用的細胞(+G-R);第3種是光譜藍端的光使其產生抑制作用,而520~670納米的黃光使其產生興奮作用的細胞(+Y-B);第4種是效應相反,即黃光使其產生抑制作用,藍光使其產生興奮作用的細胞(+B-Y)。4種起頡頏作用的感色細胞的發現支持了黑林的四色學說,但對三原色能產生光譜上的一切顏色這一事實則不能給予說明。
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發現既支持了三色說也支持了四色說。支持三色說的機制是視網膜的3種錐體細胞;支持四色說的機制是視網膜神經節和外側膝狀核中 4種起頡頏作用的感色細胞。現在普遍認為色覺過程可分幾個階段:顏色視覺機制在視網膜感受器水平是三色的,符合揚-赫三色說,而在視網膜感受器以上的視覺傳導通路上又是四色的,符合黑林的四色說,最後在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才產生各種色覺。色覺過程的這種構想叫做“階段”學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