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模型

黑板模型

黑板模型是一種典型而流行的專家系統結構模式。黑板模型首先於1973-1976年在美國Carnegie-Mellon大學開發的HEARSAY-Ⅱ系統中創立,又在HEARSAY-Ⅲ中得到發展,後來由許多系統所效仿和採用,現在已是一種十分流行的知識系統結構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板模型
  • 外文名:blackboard model
  • 創立者:Carnagie-Mellon大學
  • 提出時間:20世紀70年代初期
  • 組成:知識源、黑板、監控機制
  • 黑板系統:HEARSAY-II
基本思想,組成,重要特點,

基本思想

多個人類專家或主體專家協同求解一個問題,黑板是一個共享的問題求解工作空間,多個專家都能“看到”黑板。當問題和初始數據記錄到黑板上,求解開始。所有專家通過“看”黑板尋求利用其專家經驗知識求解問題的機會。當一個專家發現黑板上的信息足以支持他進一步求解問題時,他就將求解結果記錄在黑板上。新增加的信息有可能使其他專家繼續求解。重複這一過程直到問題徹底解決,獲得最終結果。

組成

(1)知識源(KS):套用領域根據求解問題專門知識的不同劃分成若干相互獨立的專家,這些專家稱為知識源(即主體)。
(2)黑板:即共享的問題求解工作空間。一般是以層次結構的方式組織,主要存放知識源所需要的信息和求解過程中的解狀態數據,有時也存放控制數據。在問題求解過程中,知識源不斷地修改黑板。知識源之間的通信和互動只能通過黑板進行。
(3)監控機制:根據黑板上的問題求解狀態和各知識源的求解技能,依據某種控制策略,動態地選擇和激活合適的知識源,使知識源能適時回響黑板變化。

重要特點

(1) 各主體(即知識源)之間相互獨立;
(1) 各主體(即知識源)之間相互獨立,主體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
(2) 黑板結構能夠靈活表示信息;
(3) 使用共同的互動語言;
(4) 獨立的監控機制;
(5) 黑板結構適合於在多重抽象級上描述與處理問題;
(6) 機遇問題求解機制,特別適合於事先無法確定問題求解次序的複雜問題;
(7) 黑板模型提供了集成現有軟體的一種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