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剪嘴鷗

黑剪嘴鷗

黑剪嘴鷗(學名:Rynchops niger):是鳥綱、鷗科的物種。雄鳥體型往往比雌鳥大。雄鳥約365克,雌鳥平均265克,個體長約46厘米,翼展112厘米。是一種下喙比上喙長、瞳孔和貓的瞳孔相似的鷗亞科剪嘴鷗族鳥類。下體和前額白色。尾巴很短,上面布有白點。有一張亮紅色或橙色、尖端為黑色的鳥喙。

黑剪嘴鷗是剪嘴鷗中分布跨緯度最大的一種,可進入溫帶水域,主要分布在海灣、河口、瀉湖、泥灘、海灘、貝殼海岸,荒島和沿海沼澤地區。築巢在沙石、鹽沼墊和疏浚廢棄物上。遷徙。是一種社會性物種。形成一群既有幼鳥又有老鳥的鳥群,在群體中,雄鳥和雌鳥形成成對。鳥群的大小可以在十幾隻的小群到到幾千隻的大群之間變化。食物主要由4-12厘米長的小魚組成。小於2厘米的魚被餵給幼鳥。也吃節肢動物,如甲殼類動物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分布範圍較廣,北至美國東部,南至南美洲最南部。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物種現狀,

形態特徵

黑剪嘴鷗體長40-50厘米,翼展107-127厘米,體重212-447克。體羽顏色和形狀方面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上體黑色,下體和前額白色。尾巴很短,上面布有白點。有一張亮紅色或橙色、尖端為黑色的鳥喙,下喙比上喙長2-3厘米,捕食時緊貼水面飛行,將下喙叉入水中分水從而將食物送入嘴中。腳亮紅橙色,有。它們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瞳孔和的瞳孔相似的鳥類,這一結構有助於保護眼睛。
幼鳥體羽為斑駁的棕色,無法區分性別彼此。它們的上顎和下顎在孵化後長度相等,但在離巢後不久,長度就不相等了。

棲息環境

遷徙。來自北美北部的種群冬天遷往美國南部和南美洲或加勒比地區。來自南美洲南部的種群可能會越冬,但只能到達哥斯大黎加。通常,北方的黑剪嘴鷗群在11月向南遷移。
主要分布在海灣、河口、瀉湖、泥灘、海灘、貝殼海岸,荒島和沿海沼澤地區。築巢在沙石、鹽沼墊和疏浚廢棄物上。經常選擇在燕鷗群附近的地點築巢,一般是與粉紅燕鷗白額燕鷗混群。

生活習性

黑剪嘴鷗是一種社會性物種。它們形成一個群體,由一群既有幼鳥又有老鳥的鳥群組成。在群體中,雄鳥和雌鳥形成成對。鳥群的大小可以在十幾隻的小群到到幾千隻的大群之間變化,但是當集群很大時,它們往往以少於50對的集群築巢。沒有社會等級制度,但是該物種往往具有高度的領地意識,會保衛自己的巢址。巢穴之間的距離通常為95厘米,但當空間足夠大時,巢穴距離最近的相鄰巢穴可高達400厘米。
通過聲音和姿勢展示互相交流。在棲息地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如鳴叫和形態動作來保衛領地。還會從事主動和被動的反捕食者行為。它們獨特的覓食行為很有趣,並區別於其他鳥類,因為它們在水面上滑行時,長長的下頜伸入水中尋找獵物。它們是成功的夜間覓食者,但在白天、黃昏和黎明時也很活躍。黑剪嘴鷗會定期清洗自己的羽毛,它們沐浴在淡水中,表現出打扮的行為。睡覺時,會把頭塞進背上的羽毛里。
通過鳴叫互相交流。聲音通常被描述為像狗一樣的低頻吠叫,用這種鳴叫作為天敵和捕食者的反應,以警告彼此的鄰居潛在的危險,也以低頻吠叫警告入侵它們領地的鄰居。雄鳥的吠叫頻率比雌鳥的低。典型的吠叫頻率約為6千赫,其中最長的吠叫持續時間約為0.5秒。這些吠叫通常伴隨著頭部的晃動和侵略性的直立姿勢。當黑剪嘴鷗快速升高和降低頭部和鳥喙時,就會發生頭部翻轉,以一種攻擊性的直立姿勢,伸展腿、身體和脖子,並將腕關節遠離身體。另一種攻擊的姿態是低斜,這種姿勢可能遵循直立的攻擊性姿勢,但強度較小。它通常伴隨著頭部的晃動和柔軟的吠叫,它們傾斜身體向下,伸展尾巴和翅膀向上。為了避免在穿越繁殖區時受到攻擊,黑剪嘴鷗會直立行走。當選擇一個築巢地點時,雄鳥和雌鳥通過踢沙子來交流,並在特定的地點建立一個凹坑。這種溝通方式也讓它們的鄰居知道在哪裡築巢。
觸覺對黑剪嘴鷗的覓食行為很重要。當它們在夜間掠過水麵時,它們用下頜掠過水麵接觸魚類和其他海洋獵物,然後再捕捉。垂直的瞳孔可以幫助它們夜間進食時的視力或保護其視網膜。
食魚動物,食物主要由4-12厘米長的小魚組成。小於2厘米的魚被餵給幼鳥。它們也吃節肢動物,如甲殼類動物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食用的魚類種類包括:阿根廷銀漢魚、阿根廷油鯡、百慕達小鯷、大西洋狼鯷、阿根廷鯷、扁鰺、鯔魚、底鱂和淺灣小鯷。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開曼群島、智利、哥倫比亞、古巴、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非繁殖地:貝里斯和哥斯大黎加。
繁殖地:美國和烏拉圭。
遊蕩:加拿大、格瑞那達、維京群島。
遊蕩(旅鳥):百慕達。
留鳥和遊蕩(季節性不確定):牙買加。
黑剪嘴鷗分布圖黑剪嘴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每年夏季較溫暖的月份進行,通常在4月底到9月初。一旦到達繁殖地就開始求偶。它們形成密集的群落,大約一周內形成一對。雖然個體可能不止一次改變群體中的位置,但雄鳥和雌鳥通常在幾天內配對並建立領地。它們是一夫一妻制的,雄鳥會積極地保護自己的配偶。黑剪嘴鷗通常在晚上表現出求偶性進食。在這個過程中,雄鳥會把捕來的小魚送給雌鳥,一旦雌鳥接受魚並把它放在嘴裡時,雄鳥就會在其上進行交配,此時雌鳥會在交配時將含在嘴裡的魚吞下。這是黑剪嘴鷗和燕鷗的明顯區別,雌性燕鷗通常在交配前吃魚。如果一隻雄鳥找不到給它伴侶的魚,它可能仍然會向雌鳥獻上一根棍子或一片葉子,這樣也能達到目的。交配在一天中可能發生幾次。
在孵卵期間,黑剪嘴鷗親鳥都會關注鳥卵,它們共同保護和餵養自己的雛鳥,孵化後雄鳥比雌鳥更多的餵養幼雛,幼雛受到父母的保護,避免過度暴露在環境中。親鳥也會保護自己的領地,並會攻擊其他黑剪嘴鷗,包括其他幼鳥,使其不靠近自己的巢。每窩產4-5枚卵。產卵的時間跨度大約在8天內,雌鳥在同一天將卵產齊是不常見的。孵化需要21-26天,而羽化的時間通常需要28天左右。因為雄鳥的平均體型更大,所以它們需要31天的時間才能離巢。
雌鳥平均在3歲左右達到性成熟。發現的最小的繁殖雌鳥是11個月大。雄鳥往往在4歲左右達到性成熟。在野外,黑剪嘴鷗的壽命一般在5-15歲之間,最長達20年。

亞種分化

黑剪嘴鷗(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黑剪嘴鷗玻利維亞亞種
Rynchops niger cinerascens
Spix, 1825
2
黑剪嘴鷗阿根廷亞種
Rynchops niger intercedens
H. Saunders, 1895
3
黑剪嘴鷗指名亞種
Rynchops niger niger
Linnaeus, 1758

物種現狀

在北美和南美的沿海生態系統中,黑剪嘴鷗是重要的捕食者。它們可能在調節小魚種群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黑剪嘴鷗也是各種大型食肉動物的獵物。黑剪嘴鷗曾一度被捕殺,幾乎滅絕,但不再受到捕獵的威脅。尼日河沿岸的棲息地使這些鳥類很容易受到人類的干擾,包括施工、娛樂水活動、捕魚、捕蟹、取土和疏浚。此外,與許多鳥類一樣,黑剪嘴鷗也容易受到環境污染物的影響。殺蟲劑的存在會導致卵殼變薄,而其他污染物也會導致卵殼變薄。尼日共和國也存在石油污染和較高的金屬污染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