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凱門鱷魚

黑凱門鱷魚

黑凱門鱷,Melanosuchus niger (Spix, 1825),又名黑鱷,是短吻鱷科黑鱷屬中的唯一物種。分布於南美洲北部,棲居在各式各樣的濕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及泛濫平原。黑凱門鱷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之一,也是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最大的食肉動物。有很多黑凱門鱷捕食人類的故事,但是都未經證實。黑凱門食人的數量僅次於真鱷科的灣鱷、尼羅鱷,在短吻鱷科中是最多的。

黑凱門鱷是大型鱷魚,也是短吻鱷科最大的物種,最大個體能長到5.5米,成年個體很容易識別,背是全黑,未成年的是黑色體色帶點黃,黑凱門鱷廣泛分布亞馬遜河流域內,棲息在比較安靜的水域裡,很少在水流強的地方出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凱門鱷
  • 拉丁學名:Melanosuchus niger (Spix, 1825)
  • 別稱:亞馬遜鼉
  • 二名法:Melanosuchus niger   黑凱門鱷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鱷目
  • :短吻鱷科
  • :黑鱷屬
  • :黑凱門鱷
  • 分布區域:南美洲
  • 體長:1.8米-5.5米
  • 體重:100-850千克
地理分布,繁殖方式,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保護級別,命名,

地理分布

黑凱門鱷分布於南美洲北部的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蓋亞那、秘魯、委內瑞拉、法屬蓋亞那。
黑凱門鱷魚

繁殖方式

雌性黑凱門鱷在繁殖季節會用爛泥和樹枝築巢,每窩產卵30-60枚,平均重144克,平均孵化期42天。雌性每2-3年產卵1次。卵和幼體有很多天敵,如蒼鷺禿鷹、鳥類、大型魚類美洲虎和森蚺,成年後無天敵。
雌鱷一般十月到十一月在土堆上築巢,卵呈橢圓形,白色殼硬而粗糙。黑凱門鱷主要在晚間覓食,小鱷一般以小魚類,兩棲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大的個體會捕食水豚,海龜和其他大型哺乳動物。在巴西,這個物種已經遭受嚴重打擊獵殺和非法偷獵,當局還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工作在黑凱門鱷殘存的棲息地保護和和發展的圈養繁殖計畫去拯救正在枯竭的種群。
黑凱門鱷的卵黑凱門鱷的卵
剛出生的幼鱷剛出生的幼鱷

外形特徵

黑凱門鱷全長1.8-5.5米;重量100—850公斤。
黑凱門鱷的頭部長而寬,沿著背部有一條隆起的脊骨,顏色會隨年紀變大而變深。
黑凱門鱷魚

  

  

  

  

  

生活習性

黑凱門鱷棲居在各式各樣的濕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及泛濫平原。是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最大的食肉動物。
幼體主要吃小魚、青蛙、如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動物和昆蟲。較大的成體幾乎可以吃掉任何南美洲陸地或水中的動物,大型獵物包括小凱門鱷、鹿、野豬、、森蚺和巨水獺等。它們進食方式是整個吞下,對於體型太大而無法吞食的會進行死亡翻滾,把肉從獵物身上扯下來再進食。
黑凱門鱷魚
黑凱門鱷魚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保護依賴(CD)
黑凱門鱷的頭骨黑凱門鱷的頭骨

命名

黑凱門鱷學名:Melanosuchus niger,由德國生物學家-約翰·巴普蒂斯特·馮·史貝格斯(Johann Baptist von Spix)於1825年命名。
黑凱門鱷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