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集鎮

黎集鎮

黎集鎮是河南省固始縣境東南部的一個鄉鎮,距固始城區27公里,距工業重鎮三河尖69公里,全鎮面積153平方公里。黎集鎮東依安徽,地近安徽省會——合肥,屬於吳頭楚尾、江淮之間,312國道呈西北—東南向斜貫全境,是中西部通往東部發達地區的必經之處和“東引西進”的前沿地帶,為河南省的東南大門和沿邊視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黎集鎮
  • 外文名稱:Liji Town
  • 別名:上閘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南固始
  • 下轄地區:東嶽村、南園村、李畈村等
  • 政府駐地:黎集鎮區
  • 電話區號:0376
  • 郵政區碼:465231
  • 地理位置:固始東南部
  • 面積:153平方公里
  • 人口:8萬(2012年統計)
  • 方言:信蚌片固始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北緣
  • 著名景點:幸福大道,滾水壩,鎮政府等
  • 車牌代碼:豫S
  • 購物中心:天河超市,福萬家超市,華聯超市
  • 榮譽稱號:中州名鎮
建國後建制沿革,人文歷史,氣候環境,基礎建設,

建國後建制沿革

1949年建黎集區,1956年改鄉,1958年建解放公社,1959年更名黎集公社,1983年改鄉,1986年改鎮。2005年3月與鄰近的陳淋子鎮、祖師廟鄉組成史河灣改革發展試驗區(副縣級,實驗區全境面積349.5平方公里)。

人文歷史

黎集原名上閘,建制於春秋時期,秦漢時屬六安國。隋、唐、宋、元、明、清屬固始縣地。明崇禎七年(1634年)形成黎集;清順治二年(1645年)設黎集保,鹹豐時設“千總”和“守備”。歷史上設有“湖廣會館”、“山西會館”等。黎集鎮歷史悠久,文史古蹟很多:
集西是佛教聖地——戴王廟舊址,坐落史河東岸,地勢險要;
戴王廟東即是春秋楚相孫叔敖“決期思之水,灌雩婁之野”所開渠口處;
文古城在集北7公里處的史河東岸,因文姓居此地古城遺址上(為明代官至薊遼總督的進士文球出生地),故名,古城始建於南北朝,是安豐郡舊址,呈長方形,長400米,寬200米,高出地面2.5米,出土有文物:石斧、石鎬、石勺、石碗、銅境、鼎足等,均屬漢代;
臥龍遺址在集北7公里處,東西寬100米,南北長130米,經考古發現有灰坑痕跡,出土鼎足、陶尊、陶罐等陶片,鑑定為龍山—西周時期文化遺址;
龍宮寺在集東南5公里處,建於漢代,坐落於泗湖東岸,盛於唐代至清初,毀於晚清,在廢墟中埋藏許多殘尊,出土有漢磚等;
馬王廟在集西南8公里處,建於唐代,原有兩層6間大殿,廂房6間,歷代興盛,毀於“文革”動亂之中,原廟門前兩棵翠柏,樹粗160公分,樹齡千年左右,還有僧塔一座;
龍潭寺,位於集北7公里出,建於清朝,毀於“文革”期間,現有一座古碑,上有文字記載;
“金盆照月”位於集南6公里處,占地1畝余,該地形如盆狀,內有百年古樹和長期不乾的積水,每當晚上月亮升起時,便可看到月影倒映在一池碧波樹影之中,美不勝收,故名;
白鷺島,在集北7公里處,占地5畝,島周邊有水環繞,島上竹木蒼翠,棲息有白鷺等鳥類近千隻; 此外,黎集鎮還是是三國東吳後期名將丁奉的出生地。
黎集鎮曾是鄂豫皖蘇區的一部分,具有光榮的革命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集東北7公里處半個店焦小樓建立了固始縣東西區蘇維埃政府,在集東南12公里茶棚陳嶺子建立了霍邱縣二區九鄉蘇維埃政府,在集東南長興陳家祠建立了霍邱縣二區十鄉蘇維埃政府,各蘇維埃政府分別下設赤衛軍戰鬥營、婦聯會、兒童團等組織,並組織紅軍游擊隊、赤衛軍沉重打擊地方反動勢力。1931年,紅十二師曾轉戰黎集,在黎集人民的大力配合下,殲滅國民黨軍戴民權一部,繳獲大量武器彈藥,俘獲敵兵五百多人。
黎集的人文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期,而自明代形成集鎮以來,憑藉史河航運和陸路交通優勢,雲集八方客商,在固始境內享有“一黎”(“一黎二蔣三往啷[流]”和三河尖,是固始古代最繁榮的幾大水運中心)之稱。居民習慣擇水圩而居,屋旁植樹、竹,水中養鵝鴨、菱、藕。境內民風淳厚、樂善好客,男女喜對山歌、唱秧歌,逢嫁娶、生子、建房愛請唱大鼓書、玩皮影戲、演咳子戲,節日裡喜好跑旱船、跑驢、走高蹺、舞河蚌。農曆正月和三月里有趕對老廟會和馬塘廟會的習俗。
區位交通
黎集鎮隸屬河南省固始縣。從地理環境條件看,位處河南省東南端豫皖結合部,距縣城56華里,距安徽省35華里,黎集鎮區位交通優勢獨特。東傍合肥、南京,南鄰江城武漢,地處江淮流域,為楚頭吳尾之地,面向華東,背靠中原,位處於中西部地區前沿地帶,鄰近長江經濟帶,屬大別山經濟開發區,312國道縱貫全境。是中西部通往東部發達地區的必經之地和“東引西進”的前沿地帶,為河南的東南大門和沿邊視窗,兼有京廣、京九、寧西三大鐵路幹線的優勢和天河、駱崗、阜陽三大民航機場之便利。

氣候環境

黎集鎮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史河橫貫其中,史河沿岸和河灘面積為14.5平方公里,是低洼地,多種植荻葦和柳條,發展編織業;兩岸形成的沖積平原地帶,面積為40.1平方公里,是水稻、小麥、油菜、麻類、玉米、甘蔗、梨桃、竹柳等的主要產區;東部和西部非史河平原地區為丘陵和壟崗,面積為9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米,崗坡低緩,崗巒起伏,適宜於茶葉、林業和畜禽的發展。境內有史河、羊行河等主要河流,以及塘、湖、堰數千個,水面上萬畝,並有白龍渠、南乾二支渠等水利設施,星羅棋布。歷史上享有“茂林修竹之地,桐漆桃李之鄉”之謂,又有“小江南”之美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沙、黃沙、磚瓦土、純淨水等。
動植物資源:
野生動物:山雞、山兔、刺蝟、烏龜、黃鼬等;野生植物:辣蓼、臭皮草、螞蟻菜、車前菜、小鵝草、夏枯草、老牛須、貓爪草、桔梗、黃蒿等。
黎集鄉間的田園一景黎集鄉間的田園一景

基礎建設

到2007年,黎集鎮投入固定資產1億多元,建成五縱五橫十條大街的城鎮框架,鎮區面積由0.6平方公里擴展到3平方公里,形成國家級文明鎮—改革試驗區經貿重鎮—康居示範村的城鎮化格局。城鎮化的推進帶動了鎮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到2008年,黎集鎮先後獲得了各類表彰和榮譽稱號160多項,包括“中州名鎮”、“全國文明村鎮”和“中國綠色產業之鄉”等國家和省一級的稱號,此外,黎集鎮還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近年來,黎集鎮工商業發展更上一層樓,自2011年天河超市開業以來,陸續有福萬家超市,華鵬超市,華聯超市等大中型超市入駐,顯著提升了黎集鎮的經濟發展質量,也大大改善了黎集鎮的購物環境,使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