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水鎮

黎水鎮

黎水鎮位於黔江區西北部的黎水鎮,是行政體制調整由原黎水、新花兩鄉合併而成,政府駐地黎水壩,距重慶主城區393公里,北與湖北利川市文斗鄉相聯,東北與湖北鹹豐縣活龍坪鄉接壤,西南方與本區的黃溪鎮相連線,正南方與杉嶺鄉連界。省道S209貫穿全境,北接利川文斗鄉,南連黃溪鎮,黔黎路連線黔江城區,可接G65包茂高速。距離60餘公里,黎活路連線鹹豐活龍坪鄉,向東可通鹹豐城區,可接張(家界)南(充)G5515高速。沿著S209向北可接利彭二級公路可通利川城區,可接人G50滬渝高速。村村通四級公路,可直達村委會,黎水鎮分黎水壩和新花兩個居民點,居民點都有場鎮,政府機關駐地黎水壩。幅員面積80.7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5個村民委員會,40個村居)民小組,9968人(2017年),耕地面積18748畝。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光纖、通公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黎水鎮
  • 外文名稱:lishui
  • 別名新花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重慶黔江區
  • 下轄地區:1個居委5個村民委員會
  • 政府駐地:華陽居委黔黎路228號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9007
  • 地理位置:重慶市黔江區北部
  • 面積:80.72平方千米 
  • 人口:9968人(2017年) 
  • 方言:西南官話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五里峽大峽谷、鬱江、長坪地下穿洞 九溪十八壩 皇后寨
  • 機場黔江武陵山機場
  • 火車站:黔江正陽火車站、利川火車站
  • 車牌代碼:渝D 渝H
  • 下轄村:新花村、長坪村、竹園村、黃泥村
  • 公路:省道S209、黔黎路、黎水活龍坪路 
鄉鎮概況,人口數據,鄉鎮轄村,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特色經濟,產業結構,邊貿市場,旅遊風情,巍巍皇后寨,清清黎水河,幽幽五里峽,九溪十八壩,勞務輸出,鄉鎮文化,

鄉鎮概況

這裡山清水秀,是鬱江的發源地之一,素有九溪十八壩之稱,黎水河經靠河於五里峽注入鬱江,鬱江與彭水注入烏江,烏江在於涪陵注入長江。轄區內森林覆蓋率較高,一年四季氣候分明,自然資源豐富,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種植中藥材的理想區域。地處渝鄂交界的黎水鎮是黔江區邊貿重鎮之一,素有一腳踏三縣之稱,該鎮位於重慶黔江與湖北利川、鹹豐交界,商貿流通活躍,是外來投資和經商的集散之地。該鎮長平村與鄰鎮黃溪交界處的靈峰山是曾經著名的佛教文化傳播基地,據當地人回憶當年趕廟會的人是人山人海從山頂排隊排到山腳下,人絡繹不絕,此山給周邊文化傳播起到重要性的作用。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689

2902

2787
家庭戶戶數
1866
家庭戶總人口(總)
5689
家庭戶男
2902
家庭戶女
2787
0-14歲(總)
1598
0-14歲男
884
0-14歲女
714
15-64歲(總)
3713
15-64歲男
1819
15-64歲女
1894
65歲及以上(總)
378
65歲及以上男
199
65歲及以上女
17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560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9968人。

鄉鎮轄村

長坪村 竹園村 新花村 黃泥村 黎水村 華陽居委會

地理位置

是一個海拔從600米至1300米是立體農業結構的地理位置,九溪十八壩給全鎮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地理優勢。鎮黨委、政府根據黎水這一特殊地理環境,確立了山上林業戴帽,山腰種植致富,平壩種糧飽肚,鄉村企業發展起步,畜牧業發展開路,狠抓集鎮建設拉動。有了正確的發展思路和目標,一個新黎水的形象展示在人們面前。建設一個園區、四大基地。即:皇后寨以山林藥材主的高山農業開發園區,四大基地,一是形成了以華陽、黃泥、黎水、新花為重點的蠶桑基礎,實現桑園面積4200畝,養蠶400張,產繭擔產值20萬元。二是科技興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飼養量,年出欄商品豬10000頭,產值600萬元。三是以生態村建設為基礎,以經濟林建設為重點的板栗、核桃、白果為重面積1000畝。四是以華陽、黎水、竹元等低坪地區為的優質米基地5000畝。培植五天特色經濟,一是在充分論證市場行情和品種質量的前提下,採取走出來,引進來的辦法試種花椒成功。二是憑藉皇后寨、木溪、華興、黃力高山地區因制宜地發展山木藥材,重點以黃連、杜仲、黃柏、厚朴、天麻已初具規模。三是以川邊、黃力為重點生漆開發。四是抓住該鎮平土少、坡土多,土壤、氣候等標點,大力發展花生,年均種植達3000畝,實現年產量60萬公斤,同時做好優良品種的行進,提高了種植水平。五是大力發展豆類生產,主要以竹元、平橋、後山、土堡、華興、川邊、黃力等村主,年種植黃豆2500畝,實現產量50公斤。
重慶市黔江區黎水鎮

基礎設施

實現三大工程,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推進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建設,切實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大力度、超常規推動黎水的交通建設,邊貿集鎮建設。同時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順應市場,更是黎水發展的迫切需要。通過對抓各項政策的落實,本著“三個有利於”的標準,鎮制定了有利於該鎮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政策、新舉措,抓為各項政策的兌現和措施的落實,改善了發展環境,致使現有工商戶達900戶,從業人員達1000餘人,基本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體系,為全鎮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的基礎。

經濟發展

傳統的“糧豬型”經濟結構正逐步轉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得以較大改觀。鄉鎮經濟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實現3897.7萬元,農作物總播面51069畝,產量8837噸,人均占有糧食677.5公斤,人均純收入1552元,完成財政稅收50.42萬元,全鎮政治穩定,人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秩序良好,“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特色經濟

以結構調整為重點,最佳化農業內部結構。突出發展蠶桑、藥材及經果林為主的特色產業,建成一個園區、四大基地。一個園區即以發展山木藥材為主的皇后寨高山農業開發園區,因地制宜,重點發展黃蓮、杜仲、黃柏、厚朴、天麻等,並輻射周邊的木溪、華興、黃泥等高山地區,現有建園面積2000畝,已初見效益。四大基地即一是形成了以華陽、黃泥、黎水、新花為重點的蠶桑基地,實現桑園面積4200畝,養蠶400張,產繭產值20萬元;二是科技興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飼養量,年出欄商品豬10000頭,產值600萬元;三是利用九溪十八壩的地理優勢培植優質米基地5000畝;四是在充分論證市場行情和品種質量的前提下,採取政府引導,業主運作的方式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現已試種成功。
靠河葡萄園靠河葡萄園

產業結構

行政區劃調整以來,黎水鎮黨委、政府在黔江區委區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體幹部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共同努力,始終堅持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導,與時俱進,實踐“三個代表”,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抓住重慶直轄,西部開發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發揚“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開拓進取,認真貫徹落實了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府、深化全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全鎮經濟得以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社會穩定,人心完全,創造了黎水發展史上的新的篇章。
突出農業和農村產業化的調整,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仍是該鎮最基本的問題,鞏固和加強企業基礎地位是脫貧致富奔小康,推進全鎮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快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進程,因地制宜,以市場為導問,培植地方特色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邊貿市場

黎水鎮位於黔江區最北端,距主城區392公里,甚稱黔江的西北利亞,全鎮轄一個居委五個村委會,3673戶,13009人,幅員面積80.72平方千米,海拔在600米至1300米之間,總耕地面積23000餘畝,新林覆蓋達40%,現有個體工商戶300戶,實現銷售服務收入500萬元。黎水同本區的杉嶺鄉、黃溪鎮各界,與湖北省的利川市和鹹豐縣接壤,有一腳踏三縣之稱,相鄰邊界達10餘個鄉鎮,輻射周邊達500餘平方公里,人口達30餘萬。
黎水鎮是鬱江的發源地,主要居住著土家、苗、漢兒女,這裡物產資源豐富,一年四季氣候分明,境內以盛產水稻、玉米、黃豆花生、茶葉、桐油、生漆等糧經作物。中藥材黃柏、杜仲、銀杏、黃蓮、厚朴基地初具規模;生豬、牛、羊、家禽養殖已成為重的支柱產業。古往今來,黎水是利川、鹹豐邊界鄉鎮通往黔江的咽喉,是200餘年的趕場歷史,自古以來是商家必爭之地,解放前從黔江到萬縣、下西街做布匹鹽巴生意的人,黎水是必經之路,同時集鎮的地方,市場時分繁榮,特別是黨的改革、開放的改革,出台後
這裡的客商除本鎮和本區相鄰鄉鎮的生意人外,來自利川、鹹豐邊界鄉鎮的客商與本地人在趕場天平分秋色,據調查每五天一場,平均每場人數在4000人以上,每逢節日和年末歲尾趕場人數高達10000人之多,市場交易品種在120餘種左右,平均每場商品交易額達25萬元,大量的農副特色產品交易到湖北、萬縣基地。
為了儘快黎水邊貿集鎮發展,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兩代會”精神,抓住黔江區建成渝東南商貿中心的發展機遇,緊緊圍繞發展這一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邊貿市場建設為重點,突出發展中藥材、山貨、農副土特產品、綠色食品等,培植一批私營企業和特色產品販運大戶,有力地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把黎水建設成為邊貿經濟強鎮,商貿重鎮。全鎮發展的目標是在2005年把黎水建成500米街道式與市場相結合且具有特色的邊貿集鎮,重點抓好畜物市場,綜合農貿市場和小商品一條街,占地面積達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5平方米,個體工商業戶達900戶,從業人員1200人私營企業5戶,培植土特產品販運大戶10戶,市場成交額2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700萬元,形成對內帶一片,對外輻射周邊的邊貿市場格局。其具體做法是:以抓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市場規劃,抓好集鎮通訊、飲水、用電等硬體設施的整治和改建,突出抓好交通建設,連線一條主線,打通兩條出口,即:黎水到黔江在年內完工四級油路,打通湖北利川、鹹豐兩條出境線,方便客商到邊貿市場交易。同時擴大以上三產業為主的現有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規模、狠抓各類專賣店、連鎖店在邊貿市場的延伸,著力開發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和購銷環節。
依法治商,整治規範邊貿市場經濟秩序,寬鬆環境狠抓市場治安環境整治,讓客商進得來、留得住,對期行霸市,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不法行為予以堅決制止和打擊,樹好邊貿市場形象,促進邊區集鎮儘快發展。

旅遊風情

在黔江區北端,黔江、利川、鹹豐三區、市、縣交界處,有一顆崔燦明珠——黎水古鎮。這裡群山連綿水環繞,開門日日見奇山。聽說是旅遊的好去處,各界朋友何不去黎水走一走,看一看。看那巍巍皇后寨倚天長笑,看那清清黎水河萬般風情,看那幽幽五里峽俊秀風騷,看那九溪十八壩嫵媚百態。那“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境,那“清泉石上流”的雅韻,會給你帶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無窮遐想,采皇后寨之靈氣,匯五里峽之心聲,山里人熱情好客,爽直坦誠,古文化氣息和風土人情叫人流連忘返,其淳樸的民風,自然的魅力,一定給你的黎水之行留下深刻的印象……

巍巍皇后寨

在黎水鎮的東部與黃溪鎮、杉嶺鄉交界處,聳立著一塊面積約7.8平方公里的高地——皇后寨。據傳很久以前,在黎水鎮黃泥村土城(位於皇后寨山腳),居住了一土司,土司皇后死後埋葬於此,便得名皇后寨。皇后寨海拔約1300公尺,四面懸崖絕壁,只有五條小路可下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黎水一羅姓地主為鞏固實力,在寨之南修建了羅家寨,此處四面懸壁,唯一通道是一僅能容一人爬過的小洞,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皇后寨山上地勢平坦,氣候分明,古木參天,萬木蔥蘢,居住有二三十戶人家,鄉土氣息十分濃厚。而在皇后寨的山腰,亦有公公背媳婦、轎頂岩等奇峰異石,是你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清清黎水河

黎水河上源於黃泥村川邊頂端,下端注入鬱江。河裡一汪清水,像勤勞樸實黎水人的血脈,匯成苦與累。偶爾見一小群女人把衣服展平,像蝴蝶一樣飛舞,然後在一個花心男人的花邊故事裡停留片刻,她們把身上的鹽漬洗去呈現出生命的亮白。我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她們都是裸露的,近乎於妖,讓人意亂情迷。看那只有黃角丁魚是最耀眼的天才,看那只有藍蝴蝶里最憂鬱的貴族,看那河道旁豐盛的莊稼,無不為之感嘆:黎水河、天藍藍、水藍藍,清泉溫柔,紅霞滿天。

幽幽五里峽

五里峽入口在黎水鎮所在地北部一公里處,下端與利川市文斗鄉相連,峽谷長約五里,故而得名五里峽。峽谷深幽中,一條出境公路沿黎水河宛延而出,兩面皆是竣捎絕壁,懸崖疊障,壁上人物肖像各異,傳說眾多。此峽無論陰晴圓缺,皆煙雲暮 ,雲蒸霞尉。界口曲溪交匯,一橋橫跨鬱江,大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意境。

九溪十八壩

九溪十八壩皆黎水境內27名景,九溪即前溪、後溪、燈籠溪、桃屋溪、三岔溪、菜台溪、奔路溪、瞞路溪、木窯期。九溪均屬山環水繞但特徵各異。十八壩即白果壩、窯丁壩、石漁壩、水車壩、蔣家壩、獅子壩、竹園壩、黎水壩、柏楊壩、樓房壩、沙子壩、王理壩、夏家壩、戰場壩、石算壩、楊柳壩、岩纖壩,皆屬山環水繞,平原中開,特徵各異,美不勝收。

勞務輸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整個華夏天地經濟發展的新目異,一個以改革、開放、市場為主體的中國,把十多億人口的國家建設得繁榮昌盛。然而就在這短短的十幾年裡,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成了建設祖國的主力軍,黎水這個偏遠12000餘人的小鎮,有4000餘人土家、苗、漢兒女外出南下廣州、浙江、上海、北上北京、新疆等地務工,在打工族中,一部人它們走到那裡,家就搬到哪裡,他們從原來黎水的主人,變為今天黎水的客商,為黎水的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當好了帶頭人。
黎水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勞務輸出能儘快使民眾致富這一優勢。在區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成立了鎮勞務輸出領導小,對全鎮的外出勞動力進行了詳細模底排隊。認真總結經驗尋找差距,增添措施,加大宣傳力度,讓黨的政策深入人心。由於過去的富餘勞動的外出務工均自由化,只能靠當地原以外出務工人員給他們傳遞信息,致使部份外出務工人員經濟收入不可靠上當、受騙、有的進入了不安全的生產廠家傷失了生命,根據這些對外出務工人員的不利因素,鎮黨委、政府大膽決策,緊緊依託區勞動力輸出辦公室和區勞動力市場,爭對黎水須轉移富餘勞動力的個體情況,請相關的老師到黎水就地培訓,實施資源培植,職業技能的培訓,有序轉移富餘勞動力工作。
房屋落實責任,充分利用政務公開欄、信息欄給農民工提供務工機會,同時鼓勵和支持農民工外出打工,實現增收,廣大農民十分高興,通過一系列有關農民式外出務工的優惠政策。鎮政府對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實行補償培訓,深及人心,解決了農民的實際困難,受到了全鎮人民的擁護。根據調查全鎮在外出務人員有20%左右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華陽居委蔣小祥、姚秀洪、郭德軍年收在4萬元以上,現以在黎水鎮修起小洋樓,做起了百貨生意。40%左右的農民工年收入在5000-8000元以上。20%左右的農民工外出後常年零打碎敲,盲目亂闖,加之無畢業證、就業等手續,根據這一細列的資源調查,給黎水鎮黨委、政府提了科學的決策、依據。明晰了工作思路,農民工轉移就業必須是市場運作,職業介紹和技能培訓,單位也必須進入市場化運作程式才是真正的良性運作方式。
改變農民工陳舊的擇業觀念,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是我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之希望,擇業要求不高,勞動轉移快,是黎水勞動力轉移的成功所在。
為了儘快適應全鎮勞動力轉移的就業培訓工作的需要,讓全鎮領導的思維和工傷運作轉移支市場上去,引導農民工進入市場,讓市場推動農民工二輕局移就業,政府服務從信息、培訓、回行、維權入手交給高給市場運作,不大包大攬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和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鼓勵農民工在外創業和回鄉創業,為本鎮傳遞信息,相互幫助,讓更多的農民工隨地緣和親鄰關係而能順利轉移就業,非常必要,讓遊子在外感受到溫暖,回鄉創業,擁有激情。

鄉鎮文化

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是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其中文化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黎水作為文化之鄉的背景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光緒二十九年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為中國近代史學制的開始,而黎水亦十分重視教育,緊跟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黎水的辦學從清代開始,由於地處黔江西北邊境,私人辦學非常突出,早在清光緒年間便設立明倫義學,後延續六十餘年,率先實行學制,民國時設黎水廣文國小是當時黔江少有的幾所學校之一,原中國工農紅軍第九師參謀長周念民烈士生前曾在這裡執教,培養出了一批批仁人志士,高揚民主、科學的大旗,為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黎水教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順利完成“兩基”“普實”工作任務,鄉鎮行政體制調整之後,鎮中心校領導班子大膽創新,在認真分析黎水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四校兩點一園”的辦學格局,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同時認真搞好成人文化教育,加強成人文化建設,依託鎮村農校,舉辦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和科學種養植技術培訓班,不斷提高了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黎水人心靈手巧,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黎水在下號、老號、新號有三個煙房,用桐油煙製作出書寫墨,曾遠銷東南亞,黎水也曾是布匹、鹽巴交易中心,十分繁華,當年由瓦房、青石板街構成的黎水老街至今仍保留完好,是黎水古鎮繁榮昌盛的歷史記錄。而今,這裡人才輩出,民間藝人郭德軍擅長根雕,刻制的作品栩栩如生,如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神鷹賦、十八羅漢等作品形象生動,讓人愛不釋手。山里人更是能歌善舞,當你沿著山間小道行走,便隨處可聽見山歌聲,用美好的自然景色作背景,配之以清泉聲、鳥叫聲,真能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