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堅惠

黎堅惠

黎堅惠(Winifred Lai),香港跨媒體文化人、潮流文化先驅,專欄作家。黎堅惠曾做過雜誌《號外》、《Ameoba》的編輯,亦為不少廣告、MTV作美術指導,專欄文字可在《東TOUCH》,《JET》等找到。2007年,黎堅惠 出版《時裝時刻1987-2007》,成為城中熱話。在《城市畫報》的新專欄,將會展現黎堅惠對城市時裝文化潮流的第一手觀察以及個人生活靈感。在2007年香港JET雜誌評選出來的9個香港偶像中,黎堅惠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回望20年來的流行文化變遷,黎堅惠覺得“時裝是一個膚淺的行業”,容易讓自己感到厭倦,然而“潮流對我永遠都是一個刺激,是一個保持年輕的秘密”。據港媒報導,於2014.3.12凌晨因乳腺癌在港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堅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香港跨媒體文化人
談時尚,著作,

談時尚

黎堅惠
黎堅惠早在讀大學的時候,已經對潮流非常有感覺了,迷戀Dr Martens的鐵頭靴子,與黃耀明等潮流人士早就十分熟悉。那時她是一個學比較文學專業的女生,沒有預料到後來自己會成為香港的潮流代言人。 “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受英國文化影響很大,比如說歌手包裝,他們在視覺方面一定要先聲奪人,就好像Depeche Mode樂隊,他們穿的皮夾克等,對我影響都很大。”那個“模仿別人”的年代,對黎堅惠影響最大的,是英國和日本。“20年前很前衛的日本雜誌《流行通信》很好,還有中森明菜,一個80年代的日本歌手。她背後有一個包裝團隊,那時候我喜歡模仿她,游泳衣、T恤衫我都買過和她一樣的。”
黎堅惠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陳冠中的《號外》雜誌做時裝編輯。“我們當時喜歡的都是比較獨立的,自己做事情的女強人類型。”中性風在那個時候走紅一時,“像林青霞那樣的”。劉嘉玲和張曼玉,是她剛開始做雜誌的時候熟識的,“那時候她們拍電影已經有幾年了,我們喜歡的東西都很像,有同輩的感覺”。
到了20世紀90年代,和80年代追求“大師級的氣派”風格不同了,從1994年開始,Grunge的搖滾潮流開始影響世界。而那時黎堅惠也開始做年輕人的雜誌《Amoeba》,Amoeba的意思是變形蟲,這本雜誌也推崇多變的風格。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黎堅惠改變了對模特的選擇,“6英尺高的模特兒很高很酷,但是和平常人的生活差很遠。我在事務所里根本找不到我要的模特。我覺得時裝是一種很日常的東西。”梁詠琪就是她那時找到的模特,“我問她要不要做模特,她就是這樣進娛樂圈的。”這樣的理念固然與香港一貫的商業化氣氛不符,“老闆要我們找一些大明星,但是我覺得年輕人不需要。楊千嬅我們拍封面的時候,她只不過剛唱過一首歌”。如今黎堅惠回過頭來,再審視《Amoeba》,覺得“不商業化也有好處,看起來不會過時”。那時,她已經不再模仿英日潮流,開始成為香港年輕人心目中的潮流掌門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就出來了自己的一套關於美麗的標準。”
2000年的時候,“時裝界開始有全球化的趨勢,併購啊,打造名牌啊。那一年左右吧,巴黎開始重視我們了,會詢問我們要不要看看這個,或者看看那個。”新千年以後,她認為自己從“一個喜歡衣服的消費者”,變成了親身在其中的參與者,“從香港走向了世界”。2004年在她看來也是一個變化的年份,“各種界限都變得模糊了,模特也可以去寫專欄,煮東西的人也可以去做節目,以前這些是分得很開的。”
許多年的潮流流轉,她看在眼裡,有些似曾相識,“現在好多衣服,我年輕時候都穿過,可能我覺得沒什麼,但是年輕沒有經驗過的人,他們會覺得新鮮。”而穿衣服最緊要的訣竅,在她看來,是“衣服要穿得舒服,不然就會感覺不好。比如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一直不舒服,狀態就不好”。
“潮流對我來說永遠都有一種新鮮感和創意,是保持年輕的一個秘密。什麼都不去試,呆在一個很安全的地方,不會經歷世界好和不好的地方。不要把世界分作黑白對錯,黑白對錯都要去試,不好玩的事情去做,就知道什麼是好玩。”黎堅惠這樣總結自己涉足各種行業的心得。她離開時尚雜誌以後,再做和時尚有關的工作,是去Izzue的網站,“網站沒有做過,我覺得很新鮮”。
“做時裝最有趣的地方是自己去發掘。”這是黎堅惠從單純的觀察者變成了參與者之後的總結髮言。

著作

《時裝時刻1987-2007》記錄了黎堅惠20年時裝經驗,例如每天的Wardrobe Diary記錄,腳踏Dr. Martens的日子和每次到舞會的裝扮,以及對各品牌的一些專欄文字品評,如何黎堅惠對時裝的自我見解,甚至是記錄了黎堅惠和一眾人友人的合作、對時裝品牌的好惡。
《時裝時刻1987-2007》在這個時裝磨練的旅程裡面如何對時裝的品味慢慢培養,以及調教觸角等等分享經驗,是一本分量十足的Fashionista Diar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