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高峰上旌旗烈:胡明皖南十四載

黃高峰上旌旗烈:胡明皖南十四載

皖南事變發生之前,中共東南局皖南秘密特委命令以胡明為核心的7名民運幹部留守皖南。在皖南事變發生後,胡明、洪琪、孫宗溶等人冒著生命危險收留失散、負傷、逃獄的新四軍幹部戰士,繼續潛伏皖南堅持秘密鬥爭,組建鐵軍游擊隊,打響了紅色根據地保衛戰的戰鬥,建立了皖南紅色根據地,發展成為蘇浙皖贛四省紅色根據地。在國民黨殘酷清剿中,胡明領導根據地軍民與國民黨正規軍、地方保全部隊、保警隊、特務隊、行動隊、自衛隊、還鄉團、土匪、大刀會、惡霸豪紳展開殊死鬥爭,在敵眾我寡的過程中還交織著隱蔽潛伏、血腥清剿、敵特滲透、電台諜戰、奇襲敵營、智劫軍火、突破封鎖……英勇不屈壯烈慷慨的曲折離奇的過程。胡明領導的游擊武裝,從13名游擊隊員發展成為近萬名指戰員、一萬多名基幹民兵隊員的江南紅色武裝。而他也成長為威震蘇皖浙贛四省的軍政領袖。真實的故事傳導歷史的紛繁複雜,敵友關係撲朔迷離,游擊式戰鬥艱苦卓絕,軍民對敵鬥爭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奇功,具有極強的社會教育意義;故事生動真實,主次人物俱個性豐滿,文內處處是傳奇,每篇讀來都令讀者激情涌動,整體效果氣貫長虹,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基本介紹

  • 書名:黃高峰上旌旗烈:胡明皖南十四載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775頁
  • 開本:32
  • 作者:葉小平 蕭芸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黃高峰上旌旗烈:胡明皖南十四載(套裝共2冊)》為了發掘這段鮮為人知的紅色歷史,2004年,旌德縣成立了以離退休老幹部為主體的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研究會同志不顧年邁體弱,犧牲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跋山涉水勘踏游擊隊駐紮戰鬥過的遺址,向在全國各地工作的新四軍老戰士徵集歷史資料,走訪烈士遺孤和仍健在的根據地老人。

圖書目錄

序一 皖南——開闢“華東第二戰場”的根據地
序二 皖南父老鄉親永遠銘記
序三 風展紅旗如畫
引子
第一輯 自古英豪出少年(1914年—1940年)
緬邦華裔少年的愛國情懷
抗日軍政大學熔煉赤誠
岩寺雲嶺留下成熟的足跡
緣續針線包
特委授命旌德黨建調查
從旌西到王家莊
“皖南井岡”黃高峰
北撤抗命之殤
第二輯 血雨腥風熔壯志(1941年 上)
臨危受命意志堅
“從人返猿”練腳力
驚聞事變初上黃高峰
旌西遭遇滅頂之殤
智救旌德眾鄉親
皖南事變真相的扼腕之痛
北撤突圍送戰友
緊緊地握住了劉奎的手
血雨腥風中誕生“小軍號”
星星火種匯成鐵軍游擊隊
第三輯 打出一片新天地(1941年 下)
黃巴亭劉奎談兵
廟首第一仗顯神威
慶功會開成擴展會
郎進新一打譚家橋
唐輝歸來
鮮血染紅王家莊
唐輝開闢旌績邊根據地
船形山上定乾坤
老漕村實踐寫真經
第四輯 清剿罡風煉赤誠(1942年)
木廣坑的團圓年
五十倍重兵清剿殺氣騰
樵山嶺遭遇陳淡如
封山清剿浪淘沙
越是艱險越向前
清剿罡風煉赤誠
36壯士集結蘭蔭灘
江北險途考驗臨陣決策
白茆洲論策游擊戰
忠肝義膽留劉奎
劉奎重傷在封鎖線
第五輯 大生產鞏固根據地(1943年)
“還債運動”舒民心
英雄媽媽的素八寶
打仗生產兩不誤
唐輝呂輝兩翼飛
民變武裝巧改造
旌績寧邊調查報告
打不死的劉奎當猴王
豐收年成喜盈盈
第六輯 智出奇兵扭乾坤(1944年)
開年局勢喜盈盈
“小鬼班”秘密隊員建奇功
基幹隊民兵逞英豪
嵇公關智取彈藥車
二打譚家橋
樵山保衛戰之軍民聯戰
樵山保衛戰之統戰
第七輯 抗戰勝利再留守(1945年)
攜運經費的遭遇戰
電台架起順風耳
九華鄉調查
攻打龍井鄉公所
嶧山絞殺戰游擊健兒顯身手
誓將紅旗插上黃高峰的頂峰
第八輯 艱難轉折開創新局面(1946年)
會師楊明成立皖南地委
黃石崖突出重圍
涇旌寧宣邊“板橋譁變”
洪琪虎口提電台
兇險困厄的蘇皖會師
《七一指示》吹響蘇皖浙邊集結號
冬季宣傳開新花
第九輯 除霸搶糧風潮急(1947年 上)
煙土換機槍
戈溪鄉——皖南山地艱苦相持鬥爭縮影
唐輝上橫路遇險突圍
敲山震虎剷除惡霸江蘭舟
九華搶糧風潮席捲蘇皖浙邊區
攻克績溪縣城堡壘
仕川怒火燒醒喻昌書
再架新電台洪琪又立新功
第十輯 創建主力大發展(1947年 下)
《三八指示》促建主力
分界山伏擊戰
智除惡霸江端
未遂譁變“小溪事件”
“九月會議”和“皖南小解放”
主力連陳村遭遇惡戰錘鍊
粉碎“劃江而治”的圍剿圖謀
幹部使用有絕招
生死線上的交通員
第十一輯 黎明前的部署(1948年)
瞬息萬變的決戰前夜
八個筆記本
歙南發展的現狀與部署
寬嶺嗚咽呂輝犧牲
汪滿田“四月會議”
“九月會議”新格局
保衛皖南地委保衛蘇皖浙贛司令部
戰地醫院隱在爆竹坑
戰地兵工廠藏在龍井裡
重塑鐵軍威武軍姿
第十二輯 皖南解放勢如破竹(1949年)
皖南地委關於目前形勢及任務的指示
最後一個山棚春節
東進路上程燦犧牲
支前勞軍皖南軍民激情涌動
南進婺源開闢皖浙贛根據地
五百坦隱藏著一個“太太排”
決戰前夜憂心忡忡
渡江偵察先遣隊潛入皖南
王漢昭率保五旅官兵通電起義
皖南解放勢如破竹
“暫編二師”假投誠真繳械
勝利會師建立新政權當家做主人
勝利後的新考驗
軍裝在身更颯爽
第十三輯 黃高峰的深情眷戀(1950年—1952年)
胡明的還債情結
皖南代表國慶觀禮
曲折的保護
兩次夢回黃高峰
風嘯馬嘶話惜別
無盡的牽掛
部屬情深
遲來的烈屬證
銘刻靈魂的八寶飯
赭紅椿芽的永久守護
尾聲:鐵軍戰士兵魂肅肅
附錄一 胡明簡歷
附錄二 1946年7月中共華東局《七一指示》
附錄三 1947年3月中共華東局《三八指示》(主要內容)
參考資料
後記 向英雄父輩的致敬

後記

作為皖南遊擊隊員的後代,黃高峰、王家莊永遠都不會淡出我們的記憶,與其說是情感,毋寧說是靈魂的守護。
——本文題記
這是父輩的熱血戰場,這是我輩的靈魂高地。
從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罹難,到1949年4月百萬雄師過大江,皖南這片浸染軍民鮮血的土地,從血雨腥風走到紅旗招展,為時9年。從事變“善後”的妥貼到渡江“策應”的完勝,皖南軍民無愧於“共和國功臣”的名號。
皖南事變之前,新四軍軍部民運科長鬍明和幾位戰友,奉命留守涇旌太地區三個月,為新四軍軍部北撤善後。
遽然而來的血腥風暴改寫了他們的任務,他們潛伏在清剿鐵壁的縫隙里,展開了殊死自救和救援。年輕的胡明以其沉穩果敢的素養,首次獨當一面指揮應變,迅速成為驚魂未定的皖南民眾和突圍新四軍指戰員的靈魂人物。安撫民眾、收容護送失散負傷的戰友歸隊,成立游擊隊,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在事變過去僅僅五個月,就打響了“鐵軍不滅”的第一槍,一支紅色別動隊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區迅速成長。
作為渡江戰役的策應,胡明和他的戰友從開闢涇旌太游擊區開始,發展到開闢了涵蓋蘇浙皖贛四省的紅色根據地,而這正好就是長江南岸的下游地區,從而保障了人民解放軍順利渡過長江,乘勝追擊殘敵解放長江以南地區,粉碎了蔣介石“劃江而治”的妄想。
在這段住山棚、鑽山洞、打一槍換一地,周旋於淒風苦雨的艱難中,胡明和他的戰友孤懸敵後,在國民黨反動派的京畿腹地游擊,依靠民眾,聯合統戰盟友,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游擊隊實施從50:1到100:1的重兵清剿,前仆後繼死而後已,其中的艱苦卓絕和英勇壯烈不因塵封經年而湮滅,相反,讓我們愈加崇敬。
因此,我們欣然領命,用了三年的時間,做了這次穿越時空解密塵封的採訪和記錄。
受命編寫的巧合機緣
有朋友詫異:“你們怎么會獲得採訪編寫這段特殊歷史的機會?”我們只能回答:“父母都曾經是胡明的部屬。”及至今天才真正明白,是因為小平的生命與胡明的皖南堅持因果相連。
胡明1939年9月奉命到旌德開展黨建調查,由新四軍教導隊隊員王士禎擔任嚮導,他將胡明引領到自己的叔叔家——旌德三都管家村王昌沐的家中,從此,胡明和王昌沐成為知交,王家成為胡明皖南堅持的中心交通站。王昌沐妻子魯英有一義結金蘭的姐妹,丈夫亡故幾年之後,自己也染疾而逝,魯英將其遺下的幼女呂愛嬌收為義女。在義父母的影響下,呂愛嬌十四五歲就成為這個秘密交通站的交通員之一。1947年,葉維章奉命從國區部來皖南工作,經常與王昌沐聯絡交換情報,魯英做主將呂愛嬌許配葉維章,成就了小平父母的姻緣。王昌沐、魯英夫婦也就成了小平的外公外婆。
解放後,胡明和父親葉維章之間依然保持著較為緊密的聯繫,胡明調離安徽的時候,給父親委託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顧曾經為革命作出貢獻的幾位統戰人士。
1982年,胡明來皖南故地探望,父親葉維章全程陪同。每走一步都是重溫舊夢,每說一句話都是撫今追昔,一些銘刻往昔的感人細節,也就翻湧出來,硝煙早已退去,存留下來的就是那些千年不腐的熱血情感,這些戰火里的情誼都濃縮成一些經典的名詞:“羊皮針線包”、“山棚司令官”、“八寶飯”、“太太排”、“夢回王家莊”、“馬隊送行”……晚年孤獨的父親在感慨之餘,總是將這些動人心弦的故事轉述給兒子和孫女兒聽,顯然,父親希冀自己的後代不要忘記。
正因為這些原因,就使得我們的血脈中浸透了對於胡明的崇敬。
採訪編寫的重任在肩,於我們不乏輕鬆和親切,因為旌德就是外婆家啊!“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親情的嚮往指引我們奔向這片熱土。文革中,父母進了牛棚失去自由,小平帶著兩個妹妹住進了旌德舅舅家,旌德再次擔當了游擊隊之子的“堡壘戶”。
小平跟在眾位舅舅們身後,參加農耕、狩獵、探親訪友,足跡踏遍旌德、績溪、太平、歙縣,舅舅介紹他的時候,只要說這是“大老葉”的兒子,人們的思緒和話語就會倒回往昔,胡明和游擊隊的故事就會排闥而來,兩年半中,那些故事不斷地衝擊他的靈魂,胡明故事成為他靈魂中的高地風光。而恰好是在這兩年多的生存掙扎中,小平熟悉了皖南山水的溫度和山地的風土人情。
在後來的採訪過程中,我們的心痛了又痛,鼻根子酸了又酸,我們來晚了啊!我們追尋先輩槍林彈雨的蹤跡,但歷史的風雨已經將記憶沖洗得所剩無幾,最珍貴的細節無疑鐫刻在人們的心裡,但知情人卻已漸行漸遠。當年奮戰在皖南的父輩們大多已經離世,少數健在者也很難思維敏捷地流暢地敘述那段歷史,即使是記述那段歷史的文獻資料,也不容易找尋了,搶救這段歷史迫在眉睫。
幸虧父親逝世之前曾口述過自己的戎馬生涯,2009年,我們又有幸為沒有子嗣的唐輝烈士編寫傳記,進行過系統的採訪,我們對整個皖南根據地的發展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
作為我們個人的蓄養素質,小平是個軍迷,當兵四年有前線經歷,退伍後在皖南的公安系統工作,緝私追逃處理現場事故,足跡遍布蘇浙皖贛,傳承了父親的文墨基因,很早就立志要來寫皖南遊擊隊這部歷史。我本人與文字有不解之緣,在合肥晚報工作多年,採訪和寫作已經算是輕車熟路,當小平的助理算是基本合格。
所以,在撰寫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沒有了隔膜,仿佛自己就是追隨胡明前進的一名小兵,攻克難關義不容辭。
起筆艱難逐漸豐盈
接受任務的時候內心忐忑,完全沒有寫好的把握。當時的出發點很單純,即使我們無法圓滿成書,盡心盡力做一次胡明資料的全方位蒐集整理,至少給後來者提供一套詳實系統的資料,也算是告慰父輩了。
小平打開記憶的閘門,首先說出一個震撼心靈的細節,父親這輩人對胡明是非常尊敬的,他們對胡明言必稱“首長”,我們隨後的追蹤採訪也證實了這點,“胡明首長”穿越風雨60年,依然被部署崇敬,這就奠定了胡明崇高人格的基調。當我們將父親遺留下來的十餘本資料和研究會提供的有關書籍通覽三遍之後,胡明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
2011年10月之後,我嘗試寫作,指尖在鍵盤上的游移無比艱澀,心開始不安,夢境中總是在與皖南遊擊隊有關的山林邊緣徘徊。有一個夜晚,忽然夢見了胡明和洪琪,他們竟然向我提供了一個人名,孫宗溶。第二天,我把“胡明、孫宗溶”鍵上搜尋,就找到了刊登在一份雜誌上的孫宗溶生前的回憶文字,其中就有不少文字說及他和胡明、洪琪共度難關的過程,同時,還搜尋到一組黃高峰獅子洞、風洞、火洞、水洞的清晰照片。圖文共濟,胡明在事變突發時避難黃石崖的場景豁然呈現,我乘著欣喜將這段經歷敲了下來。我忽然明白,有關胡明個性情感的點滴記錄,可以在他部屬的文字里找到。從此,我將胡明的名字後面加上一個部屬的名字,往往就就可以搜尋到新的資料。當許多片段連綴起來的時候,胡明就開始呈現出立體形象了,寫作的激情也隨之豐沛起來。
2012年1月下旬,我們從外地回到定居的廣德縣桃州鎮,正式開始閉門寫作。
新房子空空的,沒有空調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甚至洗不上熱水澡。冰天凍地的環境中,我們兩個穿上雪地靴,套兩件棉襖著兩條絨褲,完全是雪地野外的裝束,就這樣夜以繼日地敲擊鍵盤,淋漓盡致地抒發對於胡明對於父輩的敬愛之情。
到4月中旬,我完成了20餘萬字的新寫內容,小平完成了20餘萬字的資料錄入,每一個故事都需要重寫,以消除原文中的語法、邏輯的硬傷,並且還得參照很多史料,還原歷史的真實過程。初稿完成,小平去了美國而我則轉戰深圳。
深圳的三伏天和秋老虎,比內地要高溫得多,深圳的住所里也沒有空調,我一條汗巾在手,每日不下十個小時揮汗如雨,完成了45萬字的三輪修改。
知悉了父輩們皖南堅持的重重艱險,眼前的熱點冷點累點能算是苦頭嗎?
胡明形象的真實描繪
傳記不是史志,傳記是給當事人塑像,作為傳記,應該突出胡明人性、個性的一面。要傳達的是血肉精神,所以,行文儘量口語化,比如說,少用書面語“民眾”而採用“鄉親們”的口語表達,胡明的親和力逐漸顯現。
雖然,關於胡明堅持皖南的艱苦事跡,皖南各縣都有記載,卻都是條分縷析的編年體,鮮少細節,這給我們的寫作帶來的困難幾如瓶頸。
最後,我們決定,把握兩點作為經絡,再現胡明的文韜武略剛柔相濟的人格特徵。
首先,胡明作為歸僑青年具有獨特的個性氣質;
其次,皖南根據地的發展史,同時是胡明政治家軍事家的成長史。
作為一位從海外歸來的華僑青年,性情明顯自然直率。皖南堅持9年,正是他二十多歲到三十多歲的年齡,是他熱血沸騰的青春年華,也是作為革命者逐漸成熟的過程,所以,艱難困苦中依然抹殺不了他洋溢著的浪漫激情,這從他創作的歌詞和圖畫可以折射出來。
胡明的出身決定了他與國內成長起來的戰友孫宗溶、劉奎、洪林、熊兆仁、倪南山和楊明等有氣質的不同。警衛員們描繪的胡明很有人性特色,溫柔敦厚且長於思考,考慮問題非常嚴謹,總是料事如神快敵人一步。
某些時候,胡明也會很有性情,那正是他人性的伸張。由於個性氣質的不同,他不可避免地會和戰友產生觀念衝突,我們沒有迴避衝突,但是從理解胡明也理解對方的角度去真實記述的。
呂一鶴沉冤40餘年後得以昭雪,最能體現胡明無私求實的坦誠素養。
所以,在採訪中,我們不再關注胡明做了什麼,而是重點關注他怎么做。怎么講話,怎么作報告,怎么打槍,怎么和人交往,喜歡吃什麼喝什麼,語調、聲線、穿戴、習慣使用的語言辭彙……
功夫做足之後,我們才導入系統編寫程式,實際上一個胡明的身影已經在我們眼前呼之欲出。
鮮為人知的特殊事件和人物得見天日
為胡明立傳,也是追尋皖南紅色根據地發展的脈絡,展示的是一個黨政軍一體化的紅色政權的建立和發展的艱難過程。
胡明從擔任皖南秘密特委旗下的涇旌太中心縣委書記開始,到升任統領蘇浙皖贛40餘個縣域的皖南地委書記、蘇浙皖軍政委員會的主席,關聯的是涇旌太游擊區到蘇浙皖贛邊紅色根據地的發展軌跡,從13人的游擊隊武裝到9000餘兵力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蘇浙皖贛總隊,每個發展壯大都交織著敵我鏖戰的生死較量,每天都在發生犧牲。作為革命主導力量的戰鬥故事大多被言傳筆載下來了,但是,因為秘密鬥爭的原因,胡明麾下很多感人的人和事卻模糊了、甚至悄無聲息地流失了。
“山棚司令官”的稱謂,原本是真實形象地反映了胡明艱苦卓絕堅持的特色的,但是,卻在所有的史籍資料中失去記載。胡明作為中國紅色革命歷史上的游擊首領,創造了堅守一地奮戰9年的奇蹟,“山棚司令官”記載的不是草莽,道出的是艱苦和堅毅。幸虧這個特色名稱被小平在兒童時期就記住了。
“太太排”存續時間很短,保密程度高,所以文獻資料中難尋蛛絲馬跡,如果不是父親親自指揮、並在口述戎馬生涯的時候說了出來,這個精彩的細節也就永遠消失了。
武工隊和游擊隊是什麼關係?過去的史籍記載中,皖南根據地有武工隊和游擊隊的兩個稱謂出現,人們記住了游擊隊,卻忽略了武工隊,我們在本書中稍微做了分別。1941年武裝鬥爭開始之初,統稱新四軍游擊隊,當年11月份,隊伍壯大之後,逐漸有了根據地領導和保衛不同任務的側重,明確了武工隊和游擊隊的分野。但是,對外統稱為游擊隊。內部分別,武工隊就是武裝工作隊,每位黨政幹部都是武工隊員,皖南地委幹部和警衛隊伍就是武工隊,各工委書記和他所領導的武裝也是武工隊,領導人就是地委書記、工委書記、分工委書記的職務稱呼。游擊隊就是專門攻打敵人的武裝力量,進攻敵人營壘,奪山頭炸碉堡戰鬥部隊,領導人的稱呼是總隊長、分隊長或者司令員等部隊建制的稱謂。胡明率領的是武工隊,劉奎率領的是游擊隊,涇縣洪林率領的隊伍是武工隊兼游擊隊。到1947年建立主力連之後,游擊隊逐漸走入正規軍編制,1948年冬天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蘇浙皖贛總隊,而皖南地委和旗下各工委武工隊則在1949年4月皖南解放後,導入了地方政府接管,成為地方黨委、政府和公安的新主人。
中統、軍統的特務對皖南根據地的滲透在黨史資料中鮮有記載,並不等於沒有發生。根據父親生前談話,皖南根據地敵特滲透極其錯綜複雜,武工隊、游擊隊內部的防範非常嚴密。所以,我們挖掘了當事人黃義成(朱青山)的回憶錄中的“小溪事變”,再現那個諜影重重的險惡處境。
1947年9月的“小溪事件”的處理屬於高度機密不留文字記錄。父親正是其發生一個月之後抵達皖南的,據接應他的陶營長透露,根據地發生了特務打進內部事件,死了不少的人。父親抵達地委後,組織部長洪琪對於調進來的幹部審查非常嚴格。開始的三天近乎關禁閉,必須將從棗莊出發、上海停留及至到皖南期間的每一天都做詳細的書面匯報,其後雖然可以在地委走動,也是警衛員如影隨形相跟晝夜。
我在楊明的《皖南星火》中也捕捉到蛛絲馬跡,他記述與“小溪事件”有關的涌溪會議的文字中,特彆強調了一句:“……為了保守會議秘密……”充分說明“小溪事變”不見於史籍是高度保密的原因。
這雖然是個負面的事件,但是足見胡明的皖南堅持的艱難複雜。9年中,敵人都未能從內部顛覆胡明的帥帳,也足以見出胡明非凡的洞察力和皖南遊擊隊組織上的嚴謹。
記得父親曾經為胡明憤憤不平,因為有人譏諷:“胡明‘躲’在皖南很逍遙。”父親說:“在華東軍政大學集訓期間,戰友們最擔心分配到國區部再派回皖南來,因為無異於儘快犧牲。大家最期盼的是分配到野戰部隊打攻堅戰。自己當時被調往皖南,是七師政委曾希聖點名的,自己雖然是一百個不樂意,但是軍人的天職是服從,義無反顧回了皖南。回來的路上想了又想,自己犧牲的可能是百分百,只求能多爭取些日子多消滅幾個敵人夠本。”
我們從尚存的眾多記載中鉤沉,整理出了一份胡明的“司令部”頻繁轉移的不完全清單——《中心縣委、皖南地委機關部分駐地輯錄》,雖不是完全數據,但足以見出胡明的皖南堅持的極度艱難。三天一轉移甚至一天三轉移,因胡明的皖南堅持不是攻城略地,而是長期的戰略堅持的需要,目的就是將刀鋒插遍皖南。無庸置疑,在這樣霧暗雲深的環境中,被刀光劍影追殺,這樣的“躲藏”是有多么的危險。
為突出胡明與皖南民眾的魚水深情和人格魅力,我們特地還原真實的存在,挖掘了與胡明皖南堅持關係密切的幾個特殊人物。
娘親江欽月。江欽月是王必英和王必雄烈士的母親,同時也是胡適夫人江冬秀的姐姐。但是,翻遍過去所有的地方資料,只提及一句,記載了她的全名叫做江欽月。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母親,她擔當的既是胡明的交通員也是娘親的角色,9年中她戴著“匪屬”的帽子四處乞討流浪,依然堅定不移地為游擊隊盯梢敵特行蹤傳遞情報。
雙面人物王昌沐。在過去的資料中,沒有關於王昌沐的記載,只有他的交通員朱老四(解放前化名)和朱明亮(解放後改名)被提及,基本沒有故事。實際上,他在9年中,不僅僅是不動聲色的絕密情報員,同時還罄盡家財堅持不懈在物質上給予胡明和游擊隊以鼎力的支持。如果不是母親知道這些細節,那么,這個人物也就風化而去了。
盟友鄒玉貴。績溪縣霞潭山紙坑老闆鄒玉貴是戴笠的表哥,他卻是胡明最堅定的盟友,解放後,他的統戰功績也被政治運動上綱上線的打擊湮滅了。我們是從父親的關注和黃義成的回憶錄中找到的記載。
這三位人物,是胡明進入皖南之初就予以他支持,一直堅定不移地支持到全國解放,九年如一日,對胡明意義不凡,對皖南根據地的發展功不可沒。
關於史料的採信
傳記作品對資料選擇的嚴謹與否,決定作品的質量,去偽存真是原則,尤其是不能出現虛假錯位自相矛盾的硬傷。
作為主線的黨組發展、隊伍壯大和戰鬥故事,我們全部以當地經過嚴格審定、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黨史資料為採用基準,參照方誌記載和安徽省黨史資料的記載以及旌德縣新四軍研究會成立之後撰寫審定的內部資料為準。
最後集合起來的史料不少,卻發現更大難題,各家說法不一,採信誰家言才是準確的?因此不得不一條一條地去驗證。
我們在核對事件、時間、名謂等的時候,是放在一個事前事後左右印證的坐標點上去考量的,往往因為一個日期,我們要到五六本記載裡面核實真實的時間。出現歧義的時候,服從當地較早出版的黨史資料庫里的記載。
因為,早期留下來的一些史料,多為當事人在歷屆政治運動中“說清楚”的記錄,帶有政治歷史審查的意義,可信度很高。而後期的一些文字,因為距離事發時間久遠,容易因為人事物的模糊而時空錯位,所以,我們嚴格採信事件當事人的早期回憶記錄。
還有不同文獻資料中出現事件發生的日期錯位,我們通過將農曆年份換成了公曆年份途徑,也訂正了好幾處時間記寫的錯誤。
一些回憶錄中的地名、機構名稱的記寫錯誤我們也及時糾正。例如,1945年游擊隊員遭遇一場與日寇的搏殺戰,我們接觸到的文字是“杜山絞殺戰”,但是,宣城卻沒有“杜山”這個地址,最後我們通過多方查找,才確定是嶧山。有些著述中將華東局誤寫為“華中局”。類似這樣的訂正不下10餘處。
寫作之先,我們對於與胡明有關的上級領導機構的變動開列了一個時序表,根據地的建立擴展也做了一個時序表,所以,我們穩妥地掌握了史實時序,因此也發現了幾處正規出版的相關著作的失實之處。也因此將本書的硬傷的點數降到了最低。
我們就是這樣苦苦索求,殫精竭力地默默前行。
2012年9月11日,如同磚頭般的一本初稿修改完畢之後,效果竟然比預期的要好,王玉海會長看完之後評價:“非常精彩!”我們將定稿公布在我們的部落格上,眾多網友驚呼:“皖南遊擊隊的故事太精彩了!”“皖南遊擊區軍民的故事,絲毫不亞於井岡山和沂蒙山啊。”我們如釋重負。
此書即將問世,我們希望傳達給讀者的是:
曾經,這裡的土地每一寸都有烈士的鮮血浸染,這裡的每一棵大樹都吸納了當年的硝煙。共和國不要忘記皖南軍民為共和國成立所付出的犧牲;
我們更期待讀者在感受那一代人的無私無畏、赤誠神勇、豪邁與壯烈的同時,還能有些人生的感悟:是投身社會進步的洪流創造人生價值,還是逍遙於大樹底下而空負陰涼?
我們有選擇也能選擇――尊重生命的厚重並加注信念和激情,造福社會與人民,青春無悔度人生。我們才能無愧於為和平而獻身的人們。
黃高峰上那桿獵獵的紅旗,默默地飄揚了半個多世紀,期待著共和國後代們的致敬啊。
深深地感謝:
旌德縣新四軍研究會汪玉海會長的信任和重託; 感謝健在的胡明部屬唐夏苟、方宗相、董成章、黃義成、曹雲霞王保實夫婦、汪瑞龍接受我們的採訪,竭盡全力提供了最為詳實細緻的素材;
感謝王昌沐之子王南海、胡明之子胡小剛、王必英之孫王士和、桂有根之孫女桂存慧,為我們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原始資料;
感謝父親,惟一鄭重交到我們手中的遺產,就是他收藏的全部關於皖南堅持的資料;
感謝母親呂愛嬌成日嘮叨那些經年往事,為我們留下胡明清晰的身影;
感謝旌德朋友李力兄弟,三年來不遺餘力地陪伴著我們,在該書的採訪聯絡、圖片編輯、促進出版的多項事務中,不厭其煩地奔忙前後;
感謝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晚報原總編室主任檀津生先生賜序,並且對全文文字做了全清定的梳理。
感謝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劉歡老師為本書文字所做的諸多矯正。
感謝幾十年來,為皖南遊擊隊寫下動人故事的前面的所有作者。
感謝眾多網友為我們的成書提出的修改建議。
為時三年,我們追隨英烈和父輩,在腥風血雨中潛行,在槍林彈雨中衝鋒,在犧牲的遺體前致敬,在受難鄉親們的血淚里悲憤,終於在冰火交織的對撞中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47萬個矯健的字元,承載著皖南這片熱土的期盼,承載著皖南遊擊隊英雄團隊的精神,踏著鐵軍的鏗鏘步伐,英武赳赳地列隊走來,接受歷史和未來的檢閱。

序言

1940年12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前夕,中共東南局決定成立皖南秘密特委,留守皖南為北撤善後,保護皖南的黨組織和新四軍家屬。秘密特委任命胡明為中共旌(德)涇(縣)太(平)中心縣委書記兼中共旌德縣委書記。以旌德縣黃高峰地區為中心的皖南,從此揭開了長達八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序幕。
旌德有著可歌可泣紅色革命鬥爭的歷史。
“五四”運動時期,旌德的進步青年在惲代英的影響下,積極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宣傳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皖南的傳播。
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旌德青年梅大棟參加了著名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之一。隨後他帶著指示回到旌德縣,發動革命。1925年4月,他領頭創建了皖南最早的中共黨組織——中共旌德三都農民補習學校支部。
1927年5月,旌德共產黨人王庭甫發動了旌德農民武裝暴動,在全國率先拉開了農民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序幕。
土地革命時期,旌德共產黨人譚梓生在參加了秋收起義之後,追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參與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927年3月6日,北伐革命軍第六師政治部主任肖勁光任命譚梓生為旌德縣縣長,譚梓生擔任縣長的旌德縣政府,是全國最早的紅色政權,譚梓生成為全國最早的紅色縣長。
黃高峰位於旌德縣西南部,處徽州、南京和杭州三角地帶之腹心,是“寧蕪之屏藩,徽杭之項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黃高峰地區理所當然成為胡明堅守皖南、開展鬥爭的首選之地。
從建立以黃高峰為中心的根據地,到遍及蘇皖浙贛邊區約40個縣的游擊區、根據地。從1941年6月組建13人的新四軍旌涇太中心縣委游擊隊,八年浴血奮戰,到1949年1月,已經發展成為擁有9000餘名英勇善戰的指戰員,因而成功地策應了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天險解放大江南。
在這段住山棚、鑽山洞、打一槍換一地,輾轉於淒風苦雨的艱難中,胡明和他的戰友孤懸敵後,在國民黨反動派的京畿腹地游擊,依靠民眾,聯合統戰盟友,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游擊隊實施從50:l到100:1的重兵清剿,前仆後繼不屈不撓。黃高峰見證了以胡明為首的鐵軍熱血鏖戰慷慨頑強的犧牲精神。
如果說皖南事變是前傳,那么皖南遊擊鬥爭就是後傳;前傳悲壯慘烈,後傳艱難輝煌。70多年來,記述皖南事變的文獻、著作不勝枚舉,但由於種種原因,皖南遊擊鬥爭留下的文獻、著作卻少而又少。作為後來人,我們有責任為這段歷史立傳。胡明是皖南父老的軍政領袖,因此,黃高峰下的旌德人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整理皖南根據地發展史的重任。
為了發掘這段鮮為人知的紅色歷史,2004年,旌德縣成立了以離退休老幹部為主體的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研究會同志不顧年邁體弱,犧牲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跋山涉水勘踏游擊隊駐紮戰鬥過的遺址,向在全國各地工作的新四軍老戰士徵集歷史資料,走訪烈士遺孤和仍健在的根據地老人,廣泛蒐集史料,搶救口碑資料,共整理文字資料110多萬字,先後出版了七本人物傳記。研究會理事葉小平、蕭芸夫婦歷時四載深入採訪,他們以胡明領導皖南遊擊鬥爭為主線,較為系統地整理了皖南遊擊根據地的革命史料,又撰寫了鴻篇巨製——《黃高峰上旌旗烈——胡明皖南十四載》。該書以大量經過反覆核對的真實史料,再現了以胡明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可歌可泣、浴血奮戰的歷程,再現了皖南父老鄉親在黨的領導下,面對國民黨反動派滅絕人性的清剿和摧殘,始終信念不改、英勇鬥爭的歷史畫卷。
巍峨高聳的黃高峰見證了旌德的滄海桑田,也見證了皖南父老鄉親在胡明同志領導下,以血肉之軀保衛新四軍游擊隊的赤膽忠心,以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
而今,黃高峰又見證著旌德以從未有過的昂揚氣勢,推進綠色發展,實現新的跨越,向著實力旌德、秀美旌德、幸福旌德闊步前進。
歷史昭示未來,偉大的鐵軍精神將永遠激勵著老區父老鄉親為建設和諧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奮鬥。
黃高峰的鬥爭歷史,父老鄉親將永遠銘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