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榨油技藝

黃陂榨油技藝

黃陂榨油坊於明嘉靖年間,其榨油生意以挑油轉鄉、以籽換油循環進行,在當地延續了400多年,傳承至他已是第十三代。祖譜記載,其祖輩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奉詔遷到黃陂縣南鄉溫家崗楊家大灣,約1558年後,楊家開始從事榨油行業,且世代相傳。如今,以楊氏榨坊為代表的黃陂榨油技藝已列入武漢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楊德元也自辦了機械化的榨坊,以此方式繼承祖業。武漢楊樓子灣榨坊博物館面積達千餘平方米,兩座仿明清風格建造的老榨屋已初具雛形。走進屋內,歲月的芳香飄然而至,與榨油有關的大批工具和容器,如碾槽、石磨、風斗、油缸以及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木榨都已陳列於此,粗大發黑的木架見證著這一行當的滄桑。已列入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陂榨油技藝
  • 時期:明嘉靖年間
  • 業務:挑油轉鄉、以籽換油
  • 發展:半機械化
簡介,博物館,

簡介

黃陂榨油坊於明嘉靖年間由其先祖開創,其榨油生意以挑油轉鄉、以籽換油循環進行,在當地延續了400多年,傳承至他已是第十三代。他家藏祖譜記載,其祖輩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奉詔遷到黃陂縣南鄉溫家崗楊家大灣,約1558年後,楊家開始從事榨油行業,且世代相傳。如今,以楊氏榨坊為代表的黃陂榨油技藝已列入武漢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楊德元也自辦了機械化的榨坊,以此方式繼承祖業。“楊樓子灣榨坊博物館”面積達千餘平方米,記者在建設現場看到,兩座仿明清風格建造的老榨屋已初具雛形。走進屋內,歲月的芳香飄然而至,與榨油有關的大批工具和容器,如碾槽、石磨、風斗、油缸以及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木榨都已陳列於此,粗大發黑的木架見證著這一行當的滄桑。
楊德元指著地上的一口大石磨說,他自小跟隨父親在榨坊從事榨油生意,像這樣的老古董家裡還有許多,但都已荒廢了。自從入選武漢市首批非遺名錄後,他就琢磨著怎么利用這些“閒置品”辦一個榨坊博物館,免費供人參觀,楊德元說:“大量的生產工具和器物,完整地展現了祖先傳統榨油的工藝特色和生產流程,是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博物館

黃陂楊樓子老榨坊博物館於近日初步竣工,並免費向公眾開放。該博物館由黃陂區農民楊德元私人投資建設,館內收藏有明清油榨、石碾、油缸、石雕等文物百餘件。
博物館占地面積近2000平米,分為展示區、休息區、生產區等幾部分。展示區內陳列有明清古榨各一套,其中明代古榨因年代久遠,不能榨油了,僅用於靜態展示;而清代古榨還能使用,專門用來向市民現場演示手工榨油的生產流程,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傳統榨油工藝的特色與魅力。展示區內,還展出了與榨油有關的大批工具和容器,如碾槽、石磨、風斗、油缸等物品。
據他家藏的祖譜記載,其祖輩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奉詔遷到黃陂縣南鄉溫家崗楊家大灣。在明嘉靖年間(約1558年),楊家開始從事榨油行業,開設了楊樓子榨坊,榨油技藝更是世代相傳,傳承至他已是第十三代。該榨坊生產的食用油,一度是皇宮貢品。如今,以楊氏榨坊為代表的黃陂榨油技藝已被列入武漢市第一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他自小跟隨父親在榨坊從事榨油生意。他不願祖輩流傳下來的榨油工藝在自己身上消亡,就建了這個老榨坊博物館以傳承農耕文化。博物館於2009年6月份開工,陸續有人前來參觀。截至目前,已接待遊客數千人次。讓楊德元感到興奮的是,去年年底,楊樓子老榨坊博物館的設立,還先後獲得省文物局與市文化局的批准。這也是武漢市為數不多的、獲得政府機構認可的農民私人博物館。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古建築學家張良皋、文物專家藍蔚、民間文化研究者劉謙定等人接受楊德元的聘請,擔任該博物館的顧問與指導。
據楊家榨坊第13代傳人楊德元介紹,楊氏古榨坊,創立於明嘉靖年間,所產壽康坊小麻油曾為明皇宮貢品,現已被列為武漢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座古榨(古代用於榨油的木製機械),是其先祖所傳下來的文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