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漆畫

黃金漆畫,俗稱“溜金畫”,是東山寺廟或祠堂建築中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它在被裝飾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漆,(漆料為“大漆”或稱“福建漆”、“建漆”)再上“退光漆”,反覆磨光之後,再用“退光漆”在其表面描繪出人物、動物、花卉、山水等各種圖畫,最後用金薄施行貼金。它多用於寺廟宮觀木構件、古式木質家具的裝飾,具有金碧輝煌、光彩奪人、久不褪色的特點。 黃金漆畫不僅套用於寺觀宮廟和祠堂的建築裝飾,還廣泛套用於眠床、衣櫃等古式家具的裝飾。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家具的價格不菲的緣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金漆畫
  • 俗稱:“溜金畫”
  • 類型:漆畫
  • 用途:寺廟宮觀木構件
黃金漆畫題材十分豐富,有人物故事、古典戲文、動物、花卉、山水等等。由於漆料優良,漆藝高超,加上貼上黃金,便顯得富貴堂皇,光彩照人。
黃金漆畫的歷史淵源,一般認為最早源於中原地區的油彩畫,唐代隨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南下將士傳入閩南地區。後經當地藝人不斷改造和創新,逐漸形成一門具閩南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東山自宋代便開始修建“初來寺”,而寺廟的建築少不了對木構件的油彩裝飾。因此可見:東山黃金漆畫可能在宋代時便已經產生。明清時期,東山大興寺廟、祖祠建設,裝飾有黃金漆畫的家具也頗為盛行,黃金漆畫便得到迅速的發展。
東山黃金漆畫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形成如下主要特點:其一,對宗教活動中的寺廟與祖祠建築與仿古家具業發展的依存性;其二,形成與北方或其他地區不同、極具東山地方特色的細膩而華貴且永不褪色的特徵。黃金漆畫在民間工藝中,特別是在仿古的寺廟、祠堂建築和古式家具製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技藝傳入台灣、澎湖地區以後,得到廣泛套用,因此,黃金漆畫既是東山獨特的藝術奇葩,又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一顆結晶。作為祖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之一,黃金漆畫在今天的閩台地區乃至東南亞有著較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