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發病年齡在6~20歲,多在15歲以前發病,男女均可得病,且雙眼病變對稱。

概述,疾病名稱,英文名稱,別名,分類,ICD號,病因,發病機制,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的臨床表現,初期,進行期,病程晚期,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電生理檢查,暗適應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中心性暈輪狀視網膜脈絡膜萎縮,視錐細胞營養不良或視錐細胞變性,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的治療,預後,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的預防,相關藥品,

概述

1909年Stargardt發表了2個家系的黃斑萎縮性損害合併有視網膜黃色斑點沉著(fundus flavimaculatus with macular dystrophy),又稱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Stargardts disease)。以後有些作者將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稱為少年型黃斑營養不良(juvenile macular dystrophy),因為本病具有2種特殊徵候:黃斑橢圓形萎縮區及其周圍視網膜的黃色斑點。而少年黃斑營養不良還包括其他疾病,如視錐細胞營養不良、卵黃狀黃斑變性以及X性連鎖中心凹視網膜劈裂等。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大多在恆齒生長期開始發病,是一種原發於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但近期文獻中亦有常染色體顯性、性連鎖遺傳及線粒體遺傳的報導,散發性者亦非少見,較多發生於近親婚配的子女。患者雙眼受害,同步發展,性別無明顯差異。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發病年齡在6~20歲,多在15歲以前發病,男女均可得病,且雙眼病變對稱。

疾病名稱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

英文名稱

Stargardt disease

別名

fundus flavimaculatus with macular dystrophy;Stargardt病;斯塔加特病;斯塔加特氏病;眼底黃色斑點症;隱性黃斑營養不良;隱性遺傳性黃斑營養不良

分類

眼科 > 視網膜病 > 黃斑疾病

ICD號

H35.8

病因

眼底黃色斑點症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常見於近親結婚的後代,同胞中有多人發病。少數為顯性遺傳,亦有散發病例。

發病機制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發病機制不清,但發現視網膜深層的黃色斑點是視網膜色素上皮內的黏多糖及大量脂褐質的沉積物。造影時由於過量的脂褐質遮蔽脈絡膜螢光而出現脈絡膜淹沒症。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的臨床表現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在漫長的經過中可分成初期、進行期、晚期3個階段。

初期

眼底完全正常,但中心視力已有明顯下降,因此易被誤診為弱視或癔病。如果此時給以FFA檢查可以見到黃斑數量較多而細小的弱螢光點。所以FFA對本病早期診斷極為重要。

進行期

最早的眼底改變是中心反光消失,繼而在黃斑深層見到灰黃色小斑點,並逐漸形成一個橫橢圓形境界清楚的萎縮區,橫徑為1.5~2PD,直徑為1.0~1.5PD,呈如同被錘擊過的青銅片樣外觀(beaten bronze atrophic area)。在病程經過中,萎縮區周圍又出現黃色斑點,萎縮區又擴大,如此非常緩慢而又不斷地發展,可侵及整個後極部,但一般不超出上下顳側視網膜中央動靜脈所環繞的範圍,更不會到達赤道部。此時FFA可見整個萎縮區呈斑駁狀強螢光,其周圍與黃色斑點相應外有蟲蝕樣小螢光斑。此種斑駁狀和蟲蝕樣螢光斑是一種因色素上皮損害而顯示的透見螢光。

病程晚期

在黃斑部能見到陷於硬化、萎縮的脈絡膜血管,並有形態不規則的色素斑,說明脈絡膜毛細血管亦已損害。Irvine等推測這種損害是繼發的,是由於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外層及色素上皮層長期失去功能與代謝的一種廢用性萎縮。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部分病例,特別是伴有黃色斑眼底的病例,FFA可見脈絡膜淹沒征(choroidal silence sign;或稱暗脈絡膜,dark choroid;Newsome建議改稱脈絡膜背景螢光缺失,absent choroid),即螢光素鈉經過脈絡膜循環時背景螢光暗弱,其形成原因未明,推測可能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內脂褐質等異常物質蓄積,吸收了藍色波長的激發光,使螢光不被激發所致。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視功能方面的改變是中心視力在初期即有明顯下降,進行期及晚期則高度不良。患者無夜盲而有程度不等的晝盲現象。視野檢查在初期已可發現中心比較暗點,進行期後,有與萎縮區大小相應的中心比較暗點。周邊視野一般無改變。色覺障礙初期即可檢出,以後逐漸加劇。全視野ERG無明顯異常,多焦點視網膜電圖(mERG)則有顯著改變,提示中心凹損害嚴重。EOG光峰與暗谷比值(LP/DT)正常或下降。

實驗室檢查

遺傳學檢查。

輔助檢查

眼底螢光血管造影

螢光血管造影對眼底未見改變的早期病例診斷很有幫助。此時往往可以見到中央區色素上皮早期萎縮的斑點狀透見螢光。此外,在病情進展的頭一階段,很可能由於色素上皮細胞內有異常物質的瀰漫性沉積,使脈絡膜螢光受阻擋,導致背景螢光普遍減弱。在暗弱的背景下,視網膜的毛細血管則顯得比平常更加清晰,這種現象稱為“脈絡膜(螢光)淹沒(choroidal silence)”。但這種現象只能在病情的某一個階段見到,即通常在黃斑萎縮區周圍的色素上皮尚未有改變的時期出現。至周圍區有多量黃色斑點散布和瀰漫性色素脫失之時,則背景螢光呈現普遍增強,而不是減弱。
視網膜黃色斑點在濃厚時,表現為遮蔽螢光小點,當其吸收變淡,則呈透見螢光小點。造影時還可見到黃色斑點與斑點之間的色素上皮,呈透見螢光,說明後期色素上皮出現了瀰漫性萎縮現象。
晚期病例黃斑部“靶的”狀色素上皮萎縮區可以合併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在其中顯露脈絡膜的粗大血管。

電生理檢查

早期視覺電生理檢查無明顯改變,但隨著病變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的明顯黃色斑點,此時EOG開始出現異常,光峰下降、阿登比降低。當病變局限黃斑部時,ERG可正常。當病變彌散、累及中央和周邊部視網膜,則FERG異常,其中a波損害明顯大於b波損害。中央視錐細胞功能的喪失主要表現為PERG異常,PERG基本趨於熄滅。PVEP的改變與視力和病變程度高度正相關,病變早期,視力尚未嚴重損害時,PVEP異常率約50%,當黃斑病變較重時,PVEP異常率為100%。

暗適應檢查

部分病人減退。

診斷

根據病史、視功能檢查、眼底表現及螢光血管造影的特徵,對本病的診斷不難做出。與遺傳因素有關,可以進行家系調查。

鑑別診斷

中心性暈輪狀視網膜脈絡膜萎縮

中心性暈輪狀視網膜脈絡膜萎縮(central areolar retinochoroidal atrophy)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兩眼黃斑部有對稱性邊界清晰的視網膜脈絡膜萎縮區。病變周圍眼底正常螢光血管造影黃斑部有大的脈絡膜血管透見螢光,晚期可見鞏膜著色。暗適應檢查錐體部分異常,但桿體部分正常。色覺檢查為紅綠色盲。

視錐細胞營養不良或視錐細胞變性

視錐細胞營養不良或視錐細胞變性(cone dystrophy or cone degeneration)亦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黃斑變性疾病。早期中心視力下降、畏光、眼球震顫。眼底檢查黃斑區有牛眼或靶心狀色素上皮細胞脫失,螢光血管造影在脫色素區有強螢光如靶心狀。電生理顯示明視ERG異常、暗視ERG正常。EOG亦正常。色覺檢查為紅藍或全色盲。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的治療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無特殊治療方法。

預後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晚期呈永久性視力喪失。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的預防

黃色斑點狀眼底合併黃斑變性與遺傳因素有關,應避免近親結婚,並作好產前檢查和產前診斷。

相關藥品

螢光素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