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腰柳鶯

黃腰柳鶯

黃腰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體長8-11厘米,小型鳥類,上體橄欖綠色;頭頂中央有一道淡黃綠色縱紋,眉紋黃綠色。兩翅和尾黑褐色,外翈羽緣黃綠色。腰部有明顯的黃帶;翅上兩條深黃色翼斑明顯;腹面近白色。第二枚飛羽大都等於第七或第八枚。

常活動於樹頂枝葉層中,易與其它柳鶯種類混淆。主要棲息於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從山腳平原一直到山上部林緣疏林地帶皆有棲息。單獨或成對活動在高大的樹冠層中。性活潑、行動敏捷,常在樹頂枝葉間跳來跳去尋覓食物,食物主要為昆蟲。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和南部,西至阿爾泰、中亞、東亞、鄂霍次克海、遠東、薩哈林島和朝鮮,部分到中南半島越冬。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腰柳鶯
  • 拉丁學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
  • 別稱:柳串兒、串樹鈴兒、綠豆雀、檸檬柳鶯、巴氏柳鶯、黃尾根柳鶯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亞目鳴禽亞目
  • 鶯科
  • 亞科鶯亞科
  • 柳鶯屬
  • :黃腰柳鶯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Pallas, 1811
  • 英文名稱:Yellow-rumoed Willow Warbler
  • 英文名稱:Pallas's Leaf-warbler
  • 英文名稱:Lemon-rumped Warbler
  • 英文名稱:Pallas's Leaf Warbler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黃腰柳鶯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包括兩翼的內側覆羽概呈橄欖綠色,在頭較濃,向後漸淡;前額稍呈黃綠色;頭頂中央冠紋呈淡綠黃色;眉紋顯著,呈黃綠色,自嘴基直伸到頭的後部;自眼先有一條暗褐色貫眼紋,沿著眉紋下面,向後延伸至枕部;頰和耳上覆羽為暗綠與綠黃色相雜;腰羽黃色,形成寬闊橫帶,故稱黃腰柳鶯。尾羽黑褐色,各羽外翈羽緣黃綠色,內翈具狹窄的灰白羽緣;翼的外側覆羽以及飛羽均呈黑褐色,各羽外翈均緣以黃綠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的先端淡黃綠色,形成翅上明顯的兩道翼斑;最內側3級飛羽亦具白端。下體蒼白色,稍沾黃綠色,尤以兩脅、腋羽和翅下覆羽尤然。尾下覆羽黃白色,翼緣黃綠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暗黃色;腳淡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7.5克,♀5-7克;體長♂88-106毫米,♀80-103毫米;嘴峰♂6.5-9毫米,♀6-8.5毫米;翅♂48-57毫米,♀45-55毫米;尾♂37-49毫米,♀35-45毫米;跗蹠♂15-19毫米,♀15-18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從山腳平原一直到山上部林緣疏林地帶皆有棲息,有時也棲於闊葉林。遷徙季節常活動在林緣次生林、柳叢和道邊疏林灌叢中。剛遷到繁殖地多在山下部、低山丘陵和林緣等開闊地帶,然後逐漸向山上部和茂密的森林內活動,具有明顯的垂直遷徙現象。主要棲息于海拔2900米左右。

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對活動在高大的樹冠層中。性活潑、行動敏捷,常在樹頂枝葉間跳來跳去尋覓食物,或站在高大的針葉林樹頂枝間鳴叫,鳴聲清脆、洪亮,數十米外即能聽到,似“tivi-tivi-tivi...”連續不斷地反覆鳴叫,有點像蟬鳴。由於黃腰柳鶯個體較小,站的又高,加之茂密樹葉的遮擋,通常很難發現。常與黃眉柳鶯戴菊混群活動。
食物主要為昆蟲。其中以雙翅目蠅類最多,共占59.09%;其次為鞘翅目蟓甲科,占36.36%;最少為同翅目昆蟲,占4.55%。最喜食雙翅目蠅類昆蟲。也吃螞蟻、鱗翅目昆蟲幼蟲和其它昆蟲,包括各種鞘翅目、鱗翅目的成蟲和幼蟲,以及膜翅目螞蟻、鼻蟲、小蠹蟲、蚊子、尺蠖蟲、捲葉蛾和螟蛾幼蟲等。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俄羅斯聯邦、泰國、越南。
旅鳥: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盧森堡、馬爾他、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中國台灣、突尼西亞、烏克蘭、英國。

中國

新疆(阿爾泰、哈密)、陝西(北部神木、中部秦嶺山區)、甘肅(南部康縣、文縣)、青海(北部祁連山、西部玉樹)、寧夏(中衛、涇源、賀蘭山)、西藏(南部波密、昌都地區北部和西南部)、雲南(西部騰衝、北部麗江、南部綠春)、內蒙古、黑龍江(東部佳木斯、南部牡丹江地區、西部齊齊哈爾、大慶)、吉林(東部長白山、延邊、西部四平)、遷徙期間或越冬於遼寧、貴州、四川、河北、北京、浙江、福建、廣西、廣東、海南和香港等地。
黃腰柳鶯分布圖黃腰柳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巢址海拔2700-2900米。5月下旬、6月初開始配對,配對時互相追逐,有時站在枝頭,發出響亮的"ga-zhi,ga-zhi,ga-zhi” 或"jiniu,jiniu,jiniu”叫聲。配對後,雌雄共同選擇營巢地點。營巢於雲杉林內的甘青錦雞兒、箭葉錦雞兒、白理香杜鵑、黃花棘豆金露梅小植物叢基部的苔蘚下。巢營造於由草或苔蘚編織而成的“曲頸甑”狀的洞內,位於“甑”的腹部。營巢於距地面6米高的雲杉側枝上,或築在松樹幹上的縫隙中,離地面約2米,球形巢,由糙喙苔草針茅馬先蒿等植物的葉和細莖、草根、苔蘚、細樹枝、樹皮韌皮部編織而成;內墊比較細緻,以馬麝毛、高原兔毛、旱獺毛、鳥羽、羊毛和牛毛,巢口在側壁。營一巢需4天。巢外徑4.4±0.32厘米、內徑3.6±0.27厘米、高5.3±0.41厘米、深4.1±0.21厘米;巢很隱蔽,與綠色植被混為一體,不見柳鶯從中飛出則很難發現,洞口直徑3-3.5c厘米,僅可供鳥進出,且洞口處有植物遮擋。
營巢後1-2天開始產卵,每日產1枚卵,多在上午10:00-11:00產卵。每窩產4-5枚卵。卵呈卵圓形,白玉色,綴以紅棕色或紫色斑點。卵平均重1.02±0.81克,大小為12.0-12.5毫米×15.0-16.0毫米。產完卵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工作。孵化期10-11天。
孵卵期未見雄鳥有護域行為,無論同種還是異種鳥在巢區內活動,均未見雄鳥有反應。孵化期間離巢的雌鳥多單獨活動,有時與雄鳥一起。雛鳥出殼後雄鳥參加育雛。育雛活動包括餵食、暖雛和護域行為等。食物主要由雙親取自雲杉冠層,也在地面、空中和巢邊灌叢上獲取,尋食範圍在1平方公里左右。
暖雛對保護雛鳥的成活極為重要。雛鳥1-2日齡時,巢中不斷有一隻親鳥暖雛,每小時僅餵食2-3次。隨著雛齡增長,白天暖雛的次數逐漸減少,7日齡後白天不再暖雛。育雛親鳥護域行為明顯。不論同種還是異種,凡到巢區活動的均被趕出,護域面積約0.061平方公里。

亞種分化

黃腰柳鶯(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黃腰柳鶯指名亞種
Abrornis proregulusproregulus
Pallas, 1811
2
黃腰柳鶯喜馬拉雅山亞種
Abrornis chloronotus simlaensis
La Touche, 1922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