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莖葉(黃耆莖葉)

黃耆莖葉(黃耆莖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耆,《本草綱目》稱黃芪,《神農本草經》稱戴糝。《名醫別錄》稱戴椹,獨椹,蜀脂,百本。《藥性論》稱王孫。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稱黃芪。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耆
  • 拉丁學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 別稱: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亞綱:薔薇亞綱(Rosidae)
  • :豆目(Fabales)
  • :豆科(Leguminosae sp.)
  • 亞科:蝶形花亞科(Faboideae)
  • :山羊豆族、黃耆亞族
  • :黃耆屬(Astragalus Linn.)
  • 亞屬:黃耆亞屬、膜莢組
  • :黃耆
  • 分布區域:黑龍江、吉林、遼寧、豫、魯、山西、陝、甘、內蒙、青海、川、藏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①黃耆,又名: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23毫米,寬3~10毫米,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鬆;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鐘形,萼齒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僅在萼齒邊緣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黃色,蝶形,長約16毫米,旗瓣長圓狀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龍骨瓣均有長爪,基部長柄狀;雄蕊10,2體;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長,花柱無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長2~2.5厘米,直徑0.9~1.2厘米,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種子5~6粒,黑色、腎形。花期6~7月。
生長於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也見於河邊砂質地或平地草原。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②內蒙黃耆
形態極似上種,主要區別為小葉較多(12~18對)較小,小葉片通常為橢圓形,長4~9毫米;子房及莢果光滑無毛,莢果寬11~15毫米。
分布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莖葉(黃耆莖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貼柔毛。小葉6~9對,矩形或闊橢圓形,長7~19毫米,闊3~8毫米,先端鈍圓,有時微缺,背面稀生伏貼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有花3~13朵;萼鐘狀,萼齒5;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毫米,闊7毫米,翼瓣有特別長的耳,耳長几與爪一樣,龍骨瓣比翼瓣、旗瓣為長,長達15毫米;子房無毛,花柱有微柔毛。莢果無毛,倒卵形,長8毫米,兩側扁,其下有比莢果長的瘦細子房柄,頂端有長喙。種子1~2粒。花期7~8月。
生於叢林、山溝中。分布河北、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等地。
直根粗大。莖高15~100厘米。小葉7~26對,長橢圓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20毫米,寬2.5~5毫米,上面綠色,無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白色的伏貼長毛。總狀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側;總花梗和花序軸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針狀錐形,有黑色長柔毛;萼鐘狀,萼齒5。內外密生伏貼黑毛;花冠白色或黃色,龍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長毛,花柱無毛莢果紡錘形,被伏貼黑色長毛。花果期7~9月。
生於高山、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⑤塘谷耳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小葉3~5對,狹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2~5.5厘米,寬0.8~2厘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線形,被黑色殘白色硬毛;萼鐘狀,萼齒尖,3長2短,萼管內面被黑色長硬毛;花冠黃色,旗瓣匙形,先端圓形,微凹,長約17毫米,翼瓣與龍骨瓣等長;子房被黑色長硬毛。莢果紡錘形,長約2厘米,具較萼長的子房柄。花期7~8月。
此外,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地亦同供藥用。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西藏)、雲南黃耆(西藏、雲南)、彎齒黃耆(雲南)、阿克蘇黃耆(新疆)等。

生長環境

黃耆莖葉生於草坡。

分布範圍

主產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等地亦產。
甘肅、河北、青海所產的小白耆(又稱小黃耆),為植物金翼黃耆的根;甘肅、青海所產的白大耆,為植物塘谷耳黃耆的根;四川所產的川耆,主要為塘谷耳黃耆及多花黃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與上述相近,但較細小,質量亦較差,產量也少。

主要價值

《別錄》:"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
本草正義》:"黃耆莖葉療渴,亦升清滋液之功。治筋攣者,亦稟溫和之性,而且有宣通絡詠之力也。其治癰腫疽瘡,則莖葉有外行性,乃能疏通氣血,而消腫化壅,與根之偏於補益者,固自有別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