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樞

黃耀樞,原名黃初,字星海。永北府清驛(今麗江市永勝縣)人,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卒於鹹豐六年(1856年)。

黃耀樞出生在清驛黃氏書香門第,乾隆壬申恩科進士黃恩錫是其高祖,祖父黃廷弼、父親黃春圃均是庠生。其父黃春圃生有四子,長子初,次子庡,三子褒,四子祺。

基本介紹

  • 本名:黃耀樞
  • 別稱:黃初、黃青天
  • 字號:字星海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麗江市永勝縣
  • 出生時間: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 去世時間:鹹豐六年( 1856年)
  • 主要作品:《秋日游寶月寺》《題瑞光寺寄住持》
  • 主要成就:進士、知縣、同知、國子監教授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人物評價,個人作品,人物逝世,

人物生平

黃耀樞童年時期,讀書十分刻苦,在夜深人靜之時苦讀詩書,一旦睏倦疲勞了就用冷水洗臉,等神志清醒之後又繼續苦讀,直到能吟誦熟記為止。
黃耀樞才思敏捷,他寫千言以上的文章,提筆一揮而就,如行雲流水。當時的人讀了他寫的文章,均為之感嘆,不但被他的文辭所撼動,同時也被他的精神和志向所折服,競相傳頌他少有大志。
果不其然,在嘉慶廿三年(1818年)黃耀樞在昆明五華書院與同窗好友譚梅龕一同考中副車(即副榜),一時間文名大噪。
第二年(1819年),黃耀樞與好友譚梅龕一同拜林文忠為師,並得到林文忠的高度讚譽:“韻清以遠,辭煉而達,意則纏綿惻悱,有渾厚和平氣度。當先梅龕步南宮。”
道光二年(1822年),在壬午恩科考試中,黃耀樞考中二甲88名進士,被朝廷授任四川省郫縣縣令,後又補授四川省豐都縣縣令,時年才29歲。
黃耀樞在四川省豐都縣任知縣3年,他不圖虛名,求真務實,組織當地農民興修水利;增辦義學館,廣招寒門子弟進入學堂讀書,培養人才;鼓勵農民勤耕土地,發展經濟,得到當地民眾的一致好評。
他的業績還被當地文人鐫刻在豐都縣“二仙樓”上。更值得當地民眾褒揚的是,他屢破奇案,在當地至今流傳著許多黃耀樞破案的佳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破的“栽贓案”。
在四川豐都縣周村,有戶姓周的人家,丈夫名叫周禮,妻子王氏,夫妻倆生有一個女兒,名叫麗珠,人生得貌似仙女,自幼許配同村張元。因張家母逝,債台高築,婚事一拖再拖。
一日,一個叫李豪的富家子弟到鄰村討債,路過周家門前,看見麗珠在院子裡刺繡,見她長得如仙似玉般嬌艷,頓生魔鬼之心。李豪多次請媒人到周家提親,均被其父周禮拒絕,並說:“小女已許配同村張元,不日即將完婚。”
一日,惡棍李豪心生栽贓陷害之意,將自家門前的椿樹砍到,鋸成數段浸泡在張元家的魚塘里,然後狀告到豐都縣黃縣令案下,說張元盜竊他家的椿木。
黃縣令將原告李豪、被告張元及鄰里證人一併羈押至豐都縣衙一一審問。鄰里證人都說椿木是李豪家門前的,不知為何浸泡在張元家魚塘里。張元辯解道:“李豪與我爭親不成,所以才伐木栽贓陷害於我,請縣老爺明察!”
黃耀樞經過明察暗訪,周村鄰里怕李豪家財大氣粗、以勢壓人,均規避案件調查。後來經文案明察暗訪,在一家藥鋪里見到一名腳被砸傷的村民,與其閒聊中透露出是幫李豪砍樹不小心砸傷的。
至此,“栽贓案”被告破。黃耀樞縣令判道:“張元與李豪,爭娶宿仇,連年秦越。李豪自砍門前椿木,偷浸元池,希圖栽贓。其居心叵測,而其行為何其拙也!鄰里實指,蓋徒知元池有贓,而不知贓之在池,出於何所丟耳。元系無辜,和應反坐。其餘若干證人等,俱落和套數中,姑免究。”
此案一破,訊息傳出,豐都縣境內一貫作惡多端的惡棍都只好收斂,因此訴訟案頓息減少,且黃耀樞亦被世人稱之為“黃青天”。
由於黃耀樞政聲卓著,於道光五年(1825年)和道光八年(1828年)兩次被朝廷任命為鄉試同考官。他在豐都縣的政績也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同年升任為里塘同知。在里塘任同知時,他還將年高體弱的父母黃春圃和彭氏接到府衙中孝養。
他的孝行得到了道光皇帝旻寧的讚譽,並賜予《誥封聖旨》一道:“奉天承運,黃帝制曰:求治者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砥礪資敬之忱,聿隆褒獎。爾皇載仁迺四川忠州豐都縣知縣黃初之父,褆躬蹲諄厚,垂詢端嚴,業開先式,榖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詒謀裕作牧之方,茲以覃恩封爾為文林郎。四川忠州豐都縣知縣,賜之勅命於戲克承清白之風,嘉茲報政用慰顯揚之志升以殊榮。
制曰:朝廷重民旌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凜冰淵之操,教本慈幃,爾彭氏迺四川忠州豐都縣知縣黃初之母,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誨,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被自天之寵,茲以覃恩封爾為孺人於戲仰酬顧之撫,字載德紛之用恩劬勞。敕命。道光捌年拾壹月初九日。”
黃耀樞不但為官清正廉潔,而且孝敬父母,他在豐都縣任縣令和里塘任同知時,筆耕不輟,著有《延暉閣詩集》四卷,同鄉好友陳嘉謨先生贈曰:“延暉閣緣公志也。”一時間被豐都縣和永北府文人雅士視為珍寶,一直傳抄至清朝末才被遺失。
而後,黃耀樞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又被朝廷授任福建省福清縣(今清流縣)、武平縣、建安縣(今建陽市)知縣,在福建省任知縣的10年中,他仍然盡職盡責,清政為民,得到福建民眾有口皆碑的一致好評。
黃耀樞不但清政為民、勤政廉政,而且還致力於置辦學館,培養人才。無論是在四川豐都縣或是在福建省福清、武平、建安三縣任知縣,都以德才廉乾而知名。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黃耀樞被清朝政府授任國子監監丞(教授)。其後以長子黃伯穎選拔為貢生,且授任福建省德化縣縣令為託辭,辭官回到永北府清驛故里。
黃耀樞辭官回到家鄉後,被當時任永北府同知的熊仲山聘請到永北府“壺山書院”擔任主講。他不顧54歲高齡體弱的身軀,仍然孜孜不倦地傳道、授業、解惑,把全身心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主辦“壺山書院”的事務中。其時,到他門下的學生就有百餘人之眾,經他的教誨點撥,學子們的學業蒸蒸日上,永北府的文風習俗為之大變。一句話,他為永北家鄉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主要功績

道光壬午恩科( 1822年)中二甲 88名進士,曾任四川郫縣和豐都縣知縣。福建福清縣、武平縣和建安縣知縣,升授里塘同知。
他不近名利,不視利慾,善修水利,增加義學,勸農課士,屢破奇案,訟風頓息,被人稱作“黃青天”。後奉調入京城為國子監教授,文職四品官,為官頗有政聲。
後其子黃伯穎考取貢士,授予德化縣縣令,他辭官回鄉。而後接受永北府同知熊仲山聘請,主講永北府“壺山書院”,他孜孜不倦傳道、授業、解惑。門下學生百餘人,士子學業蒸蒸日上,永北府文風習俗為之大變,為家鄉教育作出貢獻。

人物評價

其父黃春圃生 4子,耀樞居長,童年讀書成績均為第一,文名蜚聲府內外。傳耀樞撰千言文章,一蹴而就,若行雲流水。

個人作品

據《乾隆永北府志》《永北直隸廳志》《黃星海郡丞墓誌》《黃公春圃暨黃母彭太孺人墓志銘》等書、碑文記載,黃耀樞撰有《延暉閣詩集》四卷,可惜在時代動亂中遺失,現在能找到他為家鄉父老撰寫的部分碑記,如《皇清國學生顯考王公諱定宇字永清墓志銘》和《汪氏捐資創修幾山書舍書》等。部分詩詞7首,如《張貞女》《題瑞光寺寄住持》等。

人物逝世

黃耀樞在鹹豐六年(1856年)病逝於清驛故里,享年65歲,葬於清水村後山黃家坡祖塋,現存墓碑、墓表于山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