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枯萎病

黃瓜枯萎病

黃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種由土壤傳染,從根或根頸部侵入,在維管束內寄生的系統性病害(導管型枯萎病),是黃瓜生產上較難防治的病害之一,常造成較大損失。黃瓜枯萎病的病原菌為Fusarium oxysporum.sp.cucumebrium Owen。該病菌在土壤、病株殘體及未腐熟的農家肥中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可藉助雨水、灌溉水等進行遠距離傳播。防治要以預防為主,結合使用抗病品種,採取輪作倒茬或嫁接等栽培管理措施,配合處理種子與土壤及發病初期施藥等化學防治方法,達到綜合防治黃瓜枯萎病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瓜枯萎病
  • 別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
  • 病原中文名:尖鐮孢菌黃瓜專化型
  • 病原拉丁學名:Fusarium oxysporum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鐮孢菌屬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黃瓜
  • 主要為害部位:維管束
發生及危害,病原介紹,疾病症狀,發病規律,發病特點,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因子,真菌,細菌,植物提取物,未來發展方向,

發生及危害

黃瓜枯萎病從零星發病到大面積發病只需2年至3年,有植物“癌症”之稱。同一地塊連作3年,發病率可高達70%,產量損失10%~50%。甚至絕收。隨著我國黃瓜栽培面積的擴大,全國各地種植區幾乎都有枯萎病發生。其中吉林、山東、湖北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病相對嚴重。黃瓜整個生長期都能發生枯萎病,以開花結果期發病最重。該病以為害植株莖部維管束為主。未出苗前染病造成爛秧,出土後子葉變黃、萎蔫或全株枯死。莖基部或莖部變褐縊縮或呈立枯狀;成株期發病導致維管束變褐,主蔓莖基部縱裂,濕度大時表面有白色或粉紅色霉層,並有少許琥珀色膠質物溢出。感病初期,單側葉片或植株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狀,萎蔫症狀早晚恢復,後萎蔫葉片不斷增多,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

病原介紹

病原為尖鐮孢菌黃瓜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 cucumerinum Owen) ,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產生大小兩種類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或鐮刀形,無色透明,頂細胞圓錐形,有的微呈鉤狀,基部倒圓錐截形或足細胞,具隔膜1~3個。小型分生孢子多生於氣生菌絲中,橢圓形或臘腸形,無色透明,無隔膜。厚垣孢子表面光滑,黃褐色。
黃瓜枯萎病病原菌黃瓜枯萎病病原菌
因各地菌株間致病性不同,可以區分出不同生理小種,國外有生理小鍾1號、2號和3號。我國黃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性與國外不同,命名為生理小種4號。

疾病症狀

枯萎病在整個生長期均能發生,以開花結瓜期發病最多。苗期發病時莖基部變褐縊縮、萎蔫碎倒。幼苗受害早時,出土前就可造成腐爛,或出苗不久子葉就會出現失水狀,萎蔫下垂(猝倒病是先猝倒後萎蔫)。成株發病時,初期受害植株表現為部分葉片或植株的一側葉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狀,但早晚恢復,數天后不能再恢復而萎蔫枯死。主蔓莖基部縱裂,撕開根莖病部,維管束變黃褐到黑褐色並向上延伸。潮濕時,莖基部半邊莖皮縱裂,常有樹脂狀膠質溢出,上有粉紅色霉狀物,最後病部變成絲麻狀。
黃瓜枯萎病黃瓜枯萎病

發病規律

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絲體、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長的時間,病菌隨種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蟲、農具等傳播,通過根部傷口侵入。重茬次數越多病害越重。土壤高濕、根部積水、高溫有利於病害發生,氮肥過多、酸性、地下害蟲和根結線蟲多的地塊病害發生重。

發病特點

病菌以菌絲體、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長的時間,病菌隨種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蟲、農具等傳播,通過根部傷口和根毛頂部細胞間隙侵入,在維管束內繁殖,並向上擴展,堵塞導管,產生毒素使細胞致死,植株萎蔫枯死。土壤中病原菌量的多少是當年發病程度的決定因素之一。重茬次數越多病害越重。土壤高濕是發病的重要因素,根部積水,促使病害發生蔓延。高溫是病害發生的有利條件,病菌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24~27℃,土溫24~30℃。氮肥過多以及酸性土壤不利於黃瓜生長而利於病菌活動,在pH4.5~6的土壤中枯萎病發生嚴重,地下害蟲、根結線蟲多的地塊病害發生重。

防治措施

(1)黃瓜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同時噴灑消毒藥劑對土壤進行消毒,並配合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藥效,大大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
(2)選用無病新土育苗,採用營養缽或塑膠套分苗。
(3)輪作。與非瓜類作物實行5年以上的輪作,並在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提高種子發芽率。
(4)嫁接防病。保護地黃瓜採取白(黃)籽南瓜作砧木嫁接栽培,是解決黃瓜重茬和枯萎病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5)加強栽培管理。加強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性。一般採用高畦栽培有利於減少病害發生。鋪地膜或蓋秸稈,加強通風,降低地溫,防止大水漫灌,保護好根系。田間發現病株枯死,要立即拔除,深埋或燒掉。拉秧後要清除田間病株殘葉,搞好田間衛生枯萎病發生重的地塊要實行3~5年輪作。
(6)床土消毒 按每平方米苗床將藥劑攙入營養土。定植前要對栽培田進行土壤消毒撒入定植穴內。
(7)嫁接育苗 利用黑籽南瓜對尖鐮孢菌黃瓜專化型免疫的特點,以黑籽南瓜為砧木,以黃瓜品種為接穗,進行嫁接育苗,可有效地防治枯萎病,這是生產上防治枯萎病的最有效方法。
(8)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方式,所用農家肥要充分腐熟。拔除病株于田外燒毀。夏季5~6月份,拉秧後深耕、灌水,地面鋪舊塑膠布並壓實,使土表溫度達60~70℃,5~10厘米土溫達40~50℃,保持10~15天,有良好殺菌效果。澆水時做到小水勤澆,嚴禁大水漫灌。
(9)生物防治:
黃瓜枯萎病黃瓜枯萎病
栽培防病。結果期小水勤澆。澆水以上午為宜,澆後應閉棚,增溫後再放風,並及時中耕鬆土,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生物防治因子

真菌

生物防治真菌中研究套用較多的有木霉屬真菌、非致病尖孢鐮刀菌、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mycorrhiza,AM)、淡紫擬青黴等。木黴菌屬於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粘孢菌類,廣泛分布於土壤、空氣、枯枝落葉及各種發酵物上,極易分離和培養,具有對多種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和強烈的分解纖維素的能力,尤其對土傳病原真菌具有顯著的拮抗作用。非致病性尖孢鐮刀菌的生防作用機理主要包括對致病菌株的直接拮抗作用和通過寄主作用的間接拮抗作用。叢枝菌根真菌廣泛分布於農田生態系統中,可與80%的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可通過多種方式或途徑增加植物對礦質營養的吸收,進而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在植物逆境生理及群落穩定中起重要作用。淡紫擬青黴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具有功效高、寄主廣、易培養等優點。

細菌

細菌的生防作用非常明顯,其主要優勢在於:(1)細菌的種類和數量眾多,具有驚人的繁殖速度;(2)許多細菌存在於植物根際和地上部,對植物的生態比較適宜;(3)細菌大多可以人工培養,便於控制,在實踐中易於操作;(4)有些細菌不僅能防治病害而且可以增加作物產量。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營養基質的競爭、生態位的排斥、產生嗜鐵素和抗菌素等一。目前在防治黃瓜枯萎病上套用較多的生防細菌主要有兩大類群:芽孢桿菌和假單胞桿菌。

植物提取物

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寶庫,其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超過40萬種,且許多次生化學物質具有殺蟲或抑菌等生物活性,在農業、醫藥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抑菌作用來防治園藝作物真菌性病害,是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未來發展方向

儘管生防菌種在防治黃瓜枯萎病上還存在許多問題,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問題都會被逐漸解決。篩選拮抗能力強、廣譜抗病、在環境中抗逆性強、在黃瓜根際和土壤定殖能力強的拮抗菌是未來開發生防製劑的主攻方向。在不斷推出新的生防菌株的基礎上,有效的將其與優質有機肥結合起來,做成生物有機肥料,這樣既能提供拮抗菌的優質載體,又能提供黃瓜優質營養,將會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和很好的開發前景。從黃瓜本身出發,防治黃瓜枯萎病的關鍵是要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但是傳統選育抗病品種過程漫長,因此採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進行抗病分子育種可大大加速抗病育種,將多種生防菌種中的抗病基因提取出來並與黃瓜體內物質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提高黃瓜的抗病性,同時也能克服菌種在土壤中施用受各種條件限制的不足,這將是未來值得研究的課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