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溯初

黃溯初

黃溯初(1883-1945),原名沖,字旭初,後改名群,字溯初, 溫州鄭樓人,近代實業家、教育家。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學法政,結識康有為、梁啓超,贊成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後,積極參加辛亥革命,先後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的浙江代表、南京臨時參議院的議員、蘇浙皖礦務署署長。1915年擁護雲南蔡鍔反對袁世凱復辟,對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民國,作出了貢獻。

他受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極深,認為振興中華,必先振興實業,發展普及教育,回國後先後創辦了甌海醫院、溫州師範學校,並被追認為溫州大學創辦人,對溫州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外,黃岩蜜橘和無核甌柑也是他從日本引進培育推廣的。著作今輯為《黃群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溯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溫州鄭樓
  • 出生日期:1883年
  • 逝世日期:1945年
  • 職業:實業家,教育家
  • 代表作品:《黃群集
  • :溯初
簡介,經歷,

簡介

黃溯初是溫州近代實業家,他在民國時期創辦了甌海醫院、溫州師範學校,對溫州的文化教育事業的貢獻有口皆碑。他還是個詩人。著名書法家、上海博物館館長顧廷龍在20世紀50年代親手抄寫的《敬鄉樓詩》中可以看到這位溫州先賢氣壯山河的詩篇。這本詩集收集了他1932年至1942年之間所作的詩共454首,涉及抗日題材的就有幾十首,詩行中蘊含著濃濃的愛國之情。

經歷

黃溯國中年後才開始寫詩,但他的詩並非吟風詠月之作。1933年,當日軍占領冀東,平津危急的時候,他在《書感》一詩中寫道:“非關羈旅有離愁,為值艱危抱杞憂。石墜懸崖何處止?雀爭殘粒幾時休?”詩中表露了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在《五十三歲生日》里,仍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的前途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供世猶余筋力健,不辭呼馬與呼牛。”意思是說自己只要能“供世”,就要為國家和人民去當牛做馬。
1936年,冀東有22個縣淪陷在日本人手裡,他在《冀東》詩中呼喊:“失地東隅撼未申,又看冀北滿胡塵。固知卻敵關民力,誰信扶危仗黨人。公道難期盟國助,吾言枉惹大官嗔。甘為此策心何苦,忍辱還須說善鄰。”詩中為剛剛失去了東北,狼煙又起長城內外的局勢而悲憤。
“七七”事變之後,黃溯初雖然身在海外,卻心繫祖國,關心抗日戰爭的前途,“又報鯨波揚渤海,遂傳蜂螫遍燕都,艱難豈絕興邦望,委棄寧逃失職誅。”他深深地責怪自己“時難不歸空許國”“世亂他鄉何獨留?”痛苦之情在睡眠中也是酸酸楚楚的,真是“夢裡山川寇已深”。他在《飛渡》中這么說:“身為憂患俱,酣睡久已無。昨夜夢魂忽飛渡,歸去來兮無畏途。仿佛見黃河,滾滾揚其波,風腥傷國破,鬼厲喜人過。朔方何處有堅壘,健兒之死矢靡他。夢中欲奮空拳斗,忽覺身猶在網羅。”他是這樣愛國心切,又不能報效祖國,百感交集,痛苦之至。
溯初先生希望祖國強大,面對日本人的鐵蹄蹂躪祖國河山,他緬想著漢唐時期的雄風,熱切呼喚有岳飛、戚繼光那樣的民族英雄出現,“岳家陣營豈容侵,河洛曾傳屢破金,後患今茲尤過昔,苦無名將似湯陰。”“蕩平倭寇靖塵氛,定遠當年不世勛,寇已重來更深入,使人空憶戚將軍。”
1939年,黃溯初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當他中途路過香港時,杜月笙也剛好在港,經友人介紹與杜結識,杜月笙要資助溯初先生赴美國,但被他謝絕了。他說自己是“自愛神州好”。那時候,他在溫州的敬鄉樓也遭戰火燒毀,“歸來歇浦已無家,暫借枝棲不用嗟。”後來他展轉走避桂林,來到重慶,居住在同鄉棋王謝俠遜的家裡。當他聽到日本進入溫州時,心急如焚,在《聞日軍去溫州》中寫道:“初報鄉關入戰塵,旋聞胡騎去甌濱。誰能固守飛雲渡,今獨追征向日民。”“老妻訊息何處問,真愧牛衣作伴人。”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寫了五首《所感》,詩中痛斥日軍是“大行不義”,嘆息“可憐焦土成俄頃”。
1945年,在“外憂國際,內憂戰局,頻年失眠之症傷及心主”的情況下,黃溯初去世了。他是多么想見到抗戰勝利的一天,可是沒能等到,給家鄉人民留下了這么厚厚的三卷情真意切的《敬鄉樓詩》,留下了利國利民的巨大實業。敬鄉者,鄉人永遠敬之。中國楹聯學會理事、楹聯家陳祗時《紀念黃溯初》云:“兼善力行,民生業展豐供世;迭榮恩報,祖壤情深篤敬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