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燈陣

黃河燈陣

《黃河燈陣》是邯鄲武安市舉辦的一種文化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燈陣
  • 外文名:The Yellow River lamp array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黃河燈陣(駢山)
編號: 5—10—8
名錄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邯鄲武安市

名錄簡介

駢山的黃河燈陣,有著悠久的歷史,氣勢宏偉,活動面積將近4000平方米,活動參加人數達30000餘人。
據村里老人傳說,從明朝建文年間,民風日下,每當年節之時,賭博盛行,以致造成一些人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為改變這種不良風氣,村裡的一些長者和有識之士,搞起了民間花會社火活動,組織成立了三個少林武術盛班,動員村裡的每戶人家都參加。舉辦黃河燈會前,先要布置好“黃河陣”。
“黃河陣”也叫九曲黃河陣,相傳是由姜子牙所創的“黃河陣”演變而來,在古老的冀南大地上畫設地圖布起來像迷宮一樣的黃河陣,從小到大,由局部到形成規模,走過了漫長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謂的黃河陣由365根木樁組成,象徵著一年365天平安吉祥。用繩索把木樁有規律的綁定,在每個木樁頂部用五色紙糊一個紙筒,裡面放一個小燈盞,預示一年365天,天天光明。陣地中央豎有一根約15米左右的高桿名曰“老桿”。桿上攀龍舞鳳,陣地四角分別豎有約10米的木桿,象徵著一年四季。每年來轉黃河的人絡繹不絕,為的是人丁興旺,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駢山的黃河燈陣已延續700多年,每年“鬧十七”,每個盛班都有社頭1—3人,大鼓兩面,舞龍兩條,百十盞紗燈(紗燈由竹條和馬頭紙製作)。每年初五過後,初六開始,黃河社三個盛班,文娛班等社頭都要碰頭開會商量安排鬧十七。舊社會以廟宇、片為單位,解放後以生產隊為單位。村民採取民辦公助籌集資金,除本村的三個少林盛班外,竹馬、跑驢、旱船、高蹺、賣膏藥、秧歌隊、歌舞團和軍樂隊等十幾個班外,每年還要邀請外地的吹奏班、歌舞團和軍樂隊,有安陽、吳橋、濮陽的馬戲團。
村上歷來都有搭建牌坊的習慣,用犁、耙、耬、杖等農具的過街牌坊;用梯子、木桿搭架,繩子編網,再插上松柏樹枝,紮上紙花,頂部插上彩旗,掛上紅燈的牌坊。街里還有鞦韆、過梁游、四人龍游、喝一壺、力獅王火等等。並且家家戶戶都要掛紅燈、彩旗,熱鬧非凡。
如今的“黃河燈陣”已成為駢山人的一件大事,越辦越精彩。從正月十四“試燈”(類似於彩排)到正月十八“圓燈”(燈會結束),不論白天、夜晚,當人們隨文武盛班每到一處,都會有人燃放煙花、炮竹,特別是正月十七那一天,所有娛樂班都會聚集在一起,把各自的看家本領展示在人們眼前。
每年的正月十七,十里八鄉的親朋好友,男女老少都會紛至沓來,蜂擁步入“黃河陣”前來觀看。晚上八九點開始,各文武色號匯聚黃河陣,煙花爆竹隨之點燃,“老桿”上彩龍飛舞旋轉,文武色號順序入陣,黃河陣內外,懸燈結彩,好似群星落地,皓月東升,交相輝映,人們魚貫而入,道路曲折,迂迴百轉,看得眼花繚亂。黃河陣內路線大約有三四里地路程,大約三個小時才能轉完。轉完後開始向村內街道游燈,路線呈8字形,每年的要出活動延續到深夜三四點,有時還到過黎明。
駢山村黃河燈會越辦越大越紅火,新時期的黃河燈會賦予了它新的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