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權(肇慶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栢權 Huang Baiquan(1938~ ),羅定人。1960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肇慶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系廣東省社科院肇慶旅遊研究所研究員,肇慶市第六屆政協常委。1995年加入廣東作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栢權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羅定
  • 出生日期:1938
  • 職業肇慶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華南師範大學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62年3月生於湖北鹹豐,男,土家族。1983年7月畢業於湖北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現為三峽大學長江三峽發展研究院院長、土家族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大學人類文化與環境研究網三峽大學人類文化與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和通訊評審專家、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審專家、湖北省宣傳文化戰線“五個一批”人才、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日本山口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和重慶師範大學兼職教授,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特聘研究員,中南民族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理事,中國儺戲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服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理事,中國土家族經濟文化協作會副秘書長,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三峽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民族學會副秘書長。
黃栢權 Huang Baiquan(1938~ ),羅定人。1960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肇慶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系廣東省社科院肇慶旅遊研究所研究員,肇慶市第六屆政協常委。1995年加入廣東作協。長期任教,9次被評為市、地、縣先進教師。

主講課程

教學之餘,從事嶺南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尤長於佛學。著述200餘萬言。

主要貢獻

出版著作有《肇慶七星岩刻詩文選》、《鼎湖山石刻精華》、《西江名勝古蹟》、《肇慶生態與旅遊文化》、《古詩文今譯及其他》、《六祖壇經註譯》、《嶺南佛光——東土禪宗六祖傳奇》、《嶺南首魁狀元——莫宣卿傳奇》。發表論文、小說、散文百餘篇,其中,《嶺南佛教傳播的軌跡》一文被編入《中國當代戰略文典》等20餘種大型文集。
黃柏權教授長期從事南方民族歷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近幾年來,主持了《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武陵民族走廊多元文化互動與和諧社會發展研究》2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作為主要成員(第二,實際主持人)參與了《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文化產業構建研究》、《土家族工藝美術史》2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課題子課題1項,主持教育人文社科一般項目1項,主持湖北省民委重大課題《湖北民族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主持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開放基金3項。
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提出了“武陵文化”、“武陵民族走廊”、“長陽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等學術概念,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他倡導和主持了“武陵民族走廊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和“土家族學者資料庫”建設項目,目前正在進行中,已拍攝各種文化遺產資料600多個小時,照片10000多張;積極呼籲、並參與了恩施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呼籲恩施自治州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名錄申報,得到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了恩施州及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產20多項名錄(傑出文化傳人)申報紀錄片的拍攝和文本的撰寫,使恩施州在第二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選中取得好成績;提出建立鄂西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議,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受湖北省民委的委託,主持了《湖北民族文化發展規劃》的撰寫;主持了“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實施情況的調研;積極參與宜昌市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的調研,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受到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重視。
近幾年來,出版了《土家族白虎文化》、《悠悠洗車河》、《湘鄂西土家族》、《武陵土家人》、《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合著)等著作,主持編撰了《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叢書》和《武陵文庫》,參編了《田野中國叢書》等。在《民族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和調研報告80多篇,其中CSSCI源刊24篇,省部級報刊理論版7篇,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5篇,國外刊物1篇。參與了香港鳳凰衛視《尋找遠去的家園》的拍攝,是大型紀錄片《武陵土家人》的策劃和撰稿,還參與拍攝了《二十八過年》、《武陵土家人》、《藥匠》等人類學紀錄片,《二十八過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武陵土家人》在湖北衛視聯播。他的成果中有1項成果獲國家“駿馬獎”,10多項成果獲廳級(州、市、廳、學校)獎勵。
他的學術成就得到著名民族學專家李紹明、何耀華、何星亮、彭英明等人的好評。《科技日報》報導過他的事跡。

獲獎記錄

1項成果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成果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