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橋渡槽

黃林橋渡槽

黃林橋渡槽,又稱黃連橋渡槽,位於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是蓬安三元水庫(樓梯溝水庫)左乾渠的“咽喉水道”。該水庫乾渠由六支水渠組成,水流通過長達506米的石灰椏隧洞後,注入黃林橋渡槽,流經眾多分支隧洞,分別灌溉蓬安縣河舒、柳灘、碧溪、楊家、新園等鄉鎮數萬餘畝田地。據《蓬安縣水利志》記載:黃林橋石渡槽長369米,寬3米,高34.3米,97孔,由兩座小型附槽連線而成。整體建築由巨石壘砌,人工修築,橋體高大雄偉,蔚為壯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人工石砌渡槽之一,完全可媲美長崗坡渡槽、三溪渡槽、紅星渡槽等水利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林橋渡槽
  • 別名:黃連橋渡槽,
  • 位於: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
  • 材料:巨石壘砌
簡介,歷史淵源,

簡介

黃林橋渡槽,又叫黃連橋渡槽,位於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整體建築由巨石壘砌,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人工石砌渡槽之一,完全可媲美長崗坡渡槽、三溪渡槽、紅星渡槽等水利工程

歷史淵源

渡槽又稱引水橋、高架水渠等,是由橋樑隧洞或溝渠連結而成,主要用於通水、通行和通航。三元水庫從1958年12月開工興建,1960年3月停工,1972年2月復建,1978年3月竣工(包括黃林橋),工期亦斷斷續續,耗時長達8年時間。黃林橋渡槽全部依靠人力修築,夏季運送施工材料時,就利用河流漲水的時機,在上游的柳灘鄉用繩索將多根原木或竹材編紮成排,利用自身浮力在水上運輸。石頭就地取材,使用滑魚鰍、板車等土製工具運輸。當時經濟十分落後,人們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每人每天能分到半斤糧,一周能分到半斤豬肉,整個工程十分艱辛,不少人甚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黃連橋合龍當天,8名工人在安裝整個橋體最後一塊撮基石的時候,搭起的架子突然垮塌,工人從30多米的高空落入水中,2人當場死亡,其餘6人均受重傷。
蓬安縣河舒區9個公社5000餘民眾參加了黃林橋工程“會戰”。建成通水後,附近鄉鎮的數萬畝良田實現了旱澇保收。
作為一種建築藝術、歷史景觀與文化遺存,黃林橋是四川水利建設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見證,也是被遺忘的水利工程奇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