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鄉

黃庭鄉

黃庭鄉是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轄鄉。1944年析大樹南部置黃庭鄉,1958年改黃庭公社,1984年復黃庭鄉。

基本介紹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達州市達川區
鄉鎮概況,季節氣候,地理環境,旅遊資源,歷史評價,

鄉鎮概況

黃庭,位於達川區最南部,1944年從大樹、南嶽析置黃庭鄉,解放前轄8保73甲,屬第二區,鄉公所設在東升街口,1947年遷往細屋場吳家祠堂(今春屋村4組),1949年又遷回原地。解放後劃6村,現轄8村67社,總人口9126人,幅員32.19平方公里,耕地7035畝,其中田3295畝,旱地3740畝,竹木面積22976畝,其中白夾竹、慈竹林12438畝,松柏林10538畝。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0°50′至30°19′,東經107°36′至107°56′,歷史上多次從湖南、江西等地移民入境,今多為楚人後裔,全部漢族。原有國小9所(中心校附國中班),現有國小2所(中心校附設國中班),兩所國小設有幼兒班,另一所私立幼稚園(苗苗幼稚園)。衛生院一所、信用社一個、合作醫療8個、獸防站一個、郵政所一個、電視廣播站一個。

季節氣候

黃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秋遲春早,全年平均氣溫有利於發展農林牧漁業。光熱、水資源有利於發展大春優勢,能滿足旱地三熟和稻田兩熟作物需要,以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紅苕等著稱。

地理環境

黃庭地處東南高西北低的丘陵地帶,境明月山百里槽中段西端,西鄰南嶽鎮,東北與大樹鎮接址,東南與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鎮大榮村竹山區上安峰鄉交界,全鄉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群山環抱,西北為丘陵此起彼伏。山上,蒼松翠柏竹密布、針闊混交、喬灌相間,森林植物1000餘種,珍貴樹種有銀杏、香樟、桂花;經濟林木有油桐、漆樹、杜仲、厚朴、桑、茶、水果等,林中棲息各種野生動物,山雞、野兔隨時可見,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礦、鐵礦、天然氣石灰石、石膏礦、礦泉等

旅遊資源

境內的水堪稱“銀水”,連線縱橫交錯的小溪是明月江支流,境內鑲嵌著無數明珠。壯觀美麗的周家山亭子橋,“九龍湖”(明星水庫)更為境內奇觀,九條龍伸進湖裡,湖內九島,形成了九龍戲珠壯觀,五馬搖鈴天然景觀,湖畔的‘九龍’溶洞更為奇特,層層梯田、千杯盞、石獅、洗心泉、石床、觀音寶座、捨身岩、聖母和小天使、時隱時現的農舍栩栩如生。湖、洞、嶺溶為一體,有待開發,是旅遊、休閒之佳地。
黃庭鄉鄉鎮企業有採煤、建築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兼產茶葉。養殖業以生豬、牛、家禽為主。

歷史評價

黃庭這塊繡地,歷代的反動統治使平民百姓飽受壓迫,奴役之苦,長期的生存鬥爭,鑄造了黃庭人民勤勞勇敢,不畏強暴的不屈精神。清朝末年就有一位姓黃人敢於抗糧稅,眾稱“黃挺坳”。在民主革命時期,革命志士不畏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一批又一批前赴後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鬥爭,發生了著名的三角寨事件和二月暴動,在三角寨事件中黃庭革命烈士有26名之多,1946年黃庭第一次建立地下黨支部,組建梁達邊區游擊隊。1949年10月末游擊大隊消滅了黃庭鄉警隊,殺死縣參議員李仁勝,12月全副武裝向達縣解放軍報到,分配到各條戰線工作。
黃庭地靈人傑,對發展國民經濟十分有利。但是在解放前,生產資料私有制、政治腐敗,加之沒有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工農業發展基本處於原始,生活主要來源靠手工造紙,農業處於輔助地位。由於占有不平衡和沉重賦稅,人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長期在飢餓線上掙扎。
解放後,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制度,土地改革,結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得到了土地。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集體經濟,改變了生產關係,解放了勞動力,使農業生產迅猛發展。但黃庭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曲折、漩渦、回流。1958年開始,由於‘左’的思想指導,違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不適當地改變生產關係,提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各行各業搞“大躍進”,導致“三高”(高指標、高估產、高徵購),“五風”(共產風、浮誇風、命令風、瞎指揮風、幹部特殊化風)盛行。忽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加上自然災害襲擊,國民經濟嚴重失調。1961年農業生產有的田塊顆粒無收,糧食總產量比1957年減產50%。教育、衛生事業也遭嚴重挫折,大砍農中班和民辦國小班,僅中心校1958年至60年有學生410人,1961年減少120人,下降到290多人。醫藥奇缺,腫病人遍及全鄉,民眾文化體育活動全部停止。1962年全面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糾正“三高”、“五風”錯誤。堅持以農業為基礎,按農、輕、重次安排,全鄉經濟逐漸恢復,1966年糧食總產量比1961年增長59%。
1967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中,黃庭經濟和社會發展又出現曲折,農村強調“以糧為綱”忽視多種經營發展,推行大寨“大批促大幹”,評“大寨工分”。不允許社員搞家庭副業,大辦各種學習班,大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集市貿易。1976年,糧食總產量比1966年減產13.5%,國民收入由1966年人平134元降至121元,人民生活再次出現困難。但勤勞勇敢的黃庭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在交通運輸建設方面,取得可喜成績,奮戰二十天將長達6.6公里的黃南公路全線貫通。1976年5月1日正式通車,結束了黃庭人民祖祖輩輩不通汽車的歷史。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黃庭的社會主義建設步入新的歷程。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專業戶、重點戶和新經濟聯合體,調整產業結構。由自給、半自給向商品生產轉化,促進了農業生產和鄉企業的發展。糧食產年年增產豐收,2006年糧食總產量352.5萬斤,人平440公斤,人平純收入3092元,比1966年增長23倍。各條戰線的改革,促黃庭交通、建築的新面貌。全鄉八村通水泥路,而且街道、通花、周家、萬興都用上了自來水。場鎮建設由原古老的‘一’字形街,近20戶百餘人,新修西婷街、東升街、群興街、黃府路共0.6平方公里,有居民235戶920餘人。全鄉居住條件普遍改善,高檔商品進入農家。實現了基本無文盲鄉、普及了初等教育。醫療衛生和民眾健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2007年全鄉人民享受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