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帶克麗鰕虎魚

黃帶克麗鰕虎魚

黃帶克麗鰕虎魚是脊椎動物門,硬骨魚綱,鱸形目 ,鰕虎魚科 ,克麗鰕虎魚屬的一種動物。其體延長,口大,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稍長於上頜;上、下頜的具絨毛狀細齒,舌端叉狀。兩背鰭相距較近;兩腹鰭癒合成1橢圓形吸盤,尾鰭圓型。體被細小櫛鱗,無側線。分布於朝鮮、日本及中國圖門江和遼河水系,長白山區的松花江、鴨綠江、等水域均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帶克麗鰕虎魚
  • 拉丁學名:Chloea laevis(Steindachner) 
  • 別稱:鮎魚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鱸形目 
  • :鰕虎魚科 
  • :克麗鰕虎魚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朝鮮、日本及松花江、鴨綠江、等水域
  • 類型:淡水魚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態習性,經濟價值,分布範圍,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黃帶克麗鰕虎魚
拉丁學名:Chloea laevis(Steindachner)
別稱:鮎魚
門:脊椎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鱸形目
科:鰕虎魚科
屬:克麗鰕虎魚屬

形態特徵

黃帶克麗鰕虎魚
測量標本10尾,體長39-57毫米。采自牛莊、遼陽、撫順、盤山、台安、遼中、新民背鰭Ⅶ一Ⅷ,Ⅰ-10-11;臀鰭Ⅰ-9―-10;胸鰭18-21;腹鰭Ⅰ-5。縱列鱗61―68;橫列鱗18-22。鰓耙3+8-9。
體長為體高4.9―6.3倍,為頭長3.1-3.7倍。頭長為吻長3.6-4.5倍,為眼徑的4.2-5.4倍,為眼間距6.9-8.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2―2.8倍。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前部背方略平扁,頭長大於體高。吻稍短,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位於頭前側上方。鼻孔2個,前鼻孔具短管。口大,近上位,斜裂。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末端達眼中央下方。上、下頜具絨毛狀細齒,排列呈狹帶狀。舌端呈叉狀。鰓孔較小,約與胸鰭基部寬度相等。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側扁,呈狹長三角形。雄魚生殖乳突呈三角形,較小;雌魚生殖乳突發達,呈扁柱形,末端圓鈍。
鱗較小,體被弱櫛鱗、頭部、項部及背鰭前方均無鱗。無側線。
背鰭2個,相距較近;第一背鰭平放時,達到或稍超過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起點距吻端大於至尾鰭基的距離。臀鰭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二至第三鰭條下方。腹鰭癒合成1橢圓形吸盤。尾鰭圓形。
腹膜背、側黑色,腹面色略淺。胃管狀。腸粗短,作2次盤曲。肝單葉,位於消化管腹面。
體棕褐色。頭、體背面及體側上部具許多不規則褐色小點。體側具5一7條不規則褐色橫帶。頭部腹面黑色或黃色。背鰭、臀鰭、腹鰭常為深黑色,尾鰭灰黑色;有時臀鰭、腹鰭為灰黑色,邊緣色淺;背鰭、尾鰭由許多褐色小點組成多行條紋。為小型底層魚類。以枝角類、藍藻、綠藻、裸藻、輪蟲等為食。生殖期在5一6月。體長49.0-49.8毫米的雌體,絕對懷卵量為773-778粒。

生態習性

黃帶克麗鰕虎魚是一種小型的魚類,他們的生活通常是在溝渠或者砂礫底質的河流,並且是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的一種生物。
黃帶克麗鰕虎1齡性成熟,懷卵量為700~800粒,產卵期5—6月,卵產在河口附近沙質河底。生活於溝渠或砂礫底質的河流,以昆蟲和藻類為食。

經濟價值

黃帶克麗鰕虎魚,魚體小,數量少,常與其他鱖虎魚一起捕撈供食用。

分布範圍

黃帶克麗鰕虎魚在朝鮮、日本及中國圖門江和遼河水系,長白山區的松花江、鴨綠江等水域均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