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黟縣通濟橋

黃山市黟縣通濟橋

黃山市黟縣通濟橋原名“戊巳橋”,坐落在黟縣城北門外,面向臨漳門,橫跨漳水,俗稱”北門橋”。它是黃山市境內始建年代最為久遠的古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山市黟縣通濟橋
  • 原名:“戊巳橋”
  • 坐落於:黟縣城北門外
  • 俗稱:”北門橋
建造始末,建築風格,

建造始末

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由縣尉李稱倡建,明嘉靖年間水毀,由余枝華、汪隱等人帶頭集資重建,橋成刻碑為記。清乾隆年間復被水毀,由余種德捐資修建,並改“戊巳橋”為“通濟橋”,取通暢濟世之意。橋為石拱三孔,中孔兩側上方嵌有歙縣青石刻“通濟橋”三個大字

建築風格

全橋長32米,連南北石級共長42米,寬b術,高8米。橋身用花崗岩壘砌,橋面鋪條石,兩側各設24根欄柱和23塊欄板,兩邊橋頭欄板呈抱鼓石狀,全用黟縣青砌結。由於橋短柱密,更顯結構嚴謹,端莊古樸,精巧玲瓏。橋墩向上游延伸超出橋體,墩頭成削尖狀,以利分水,緩解洪峰衝力。昔日橋上正中還有石雕蓮花柱一根,柱頂鏤空可點油燈,用以照明。柱體為正八面,每面皆有“南無阿彌陀佛”字樣,且上方有一合掌釋迦牟尼佛像。現已被毀。橋為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