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先

黃孝先,字子思,福建浦城人,北宋詩人。宋仁宗天聖二年進士。其詩作對於地位卑微的底層民眾給予了許多同情和關照,代表作有《吊宿州妓張溫卿》等。

基本介紹

  • 本名:黃孝先
  • 字號:子思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地:福建浦城
  • 主要作品:《吊宿州妓張溫卿》
人物生平,相關事件,軼事典故,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黃孝先,字子思,宋代詩人,出身福建浦城縣的名門望族。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據宋代一些文人的筆記和有關史料推斷,大約出生於鹹平六年(1003)。天聖二年(1024)進士,授官蘄州廣濟尉;明道年間(1032~1033),改任宿州司理;景 二年~四年(1035~1037),知京兆府鹹陽縣;寶元元年(1038),後移知漢州綿竹縣;改殿中丞,再知孟州濟源縣;改太常博士,通判石州,卒於任上。贈大中大夫、職方郎中。

相關事件

黃孝先為官一生,剛直不阿,愛民如子,眾口皆碑。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孝先既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仁者。他任宿州司理時,當地有一個專門打竊世家大族的李姓盜賊,被人殺死在半路上。其子李婆兒懷疑是同黨所為,想去告狀。同黨之人便引誘婆兒一起去打竊,得財倍與之,婆兒不復言。後來東窗事發,這幫盜賊卻指稱是婆兒所為。孝先曰:“婆兒孱甚,烏能劫?”稟報給太守後,太守不但不聽,反而怒斥孝先;孝先不畏權勢,對曰:“獄官可殺,獄事不可移也!”不久,新太守董儲到任後,便按孝先的意見,對婆兒作出了公正判決。那時,孝先在宿州昭雪了很多冤案,死罪改判的有16人。因其有治獄才能,後被監司吳遵路與太守董儲合薦,升為大理寺丞。孝先知鹹陽縣時,回鶻使團去京都汴梁朝貢路過鹹陽時,一名使者不幸歿於中途,被人草草地埋葬在路邊。孝先知道後非常生氣,他說:“異邦鄉化,既不幸中道歿,又使暴露,豈朝廷懷遠意哉?”於是為之封冢表識。待回鶻使還,過其側,無不為孝先的寬仁厚愛而感動流涕。孝先知綿竹縣時,遇上趙元昊反叛,西邊用兵在亟,朝廷遂下令增加蜀中稅收。孝先實情實稟,曰:“歲飢,行此則民益病矣。”朝廷遂採納了他的建議。正因為如此,蘇軾後來才高度地評價孝先“為吏有異才”。

軼事典故

黃孝先一生刻苦勤奮,筆耕不輟,一邊作官從政,一邊寫詩習文;到了慶曆、皇 年間(1041~1053),已是號稱能寫詩文的人。人們都知道閩人黃子思的詩名,背誦他的詩時,每當得到佳句妙語,總要反覆體會多次,從中理解深刻的含義。故而蘇軾在評其詩時,才將他與韋應物、柳宗元相比,指出他的詩具有司空圖所說的“美在鹹、酸之外”的特色,正“可以一唱而三嘆也”。以《孤雁》詩為例:孝先在鹹陽任官時,縣署後面渭河的島嶼中,連年秋天都有一隻孤雁棲息在蘆葦叢中。可是這一年入冬都好長時間了,還不見它飛來。孝先心想:是在返回的路上被人用箭射死了,還是飛到了別的地方,都無法知道;於是,感慨萬千,題詩亭壁:
天寒霜落雁來棲,歲晚川空雁不歸。
江海一身多少事,清風明月我沾衣。
詩中對孤雁哀憐的描寫,有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既表現了高人雅士的風致,又反映出詩人尊重生命的天道精神。後來,往來於鹹陽的文人士大夫們,凡是看到亭壁上這首詩的,都為之傾倒;以至四十五年後的元豐五年(1082),鹹陽縣令劉君倩還喜愛得叫人把它刻在石碑上,置於縣署,供人誦讀。
黃孝先交遊亦廣。他與後來官至宰相的宋庠(996~1066)、樞密副使胡宿(996~1067)以及蘇軾的伯父蘇渙(1001~1062),都是同榜進士。孝先進京作官時,胡宿曾寫詩相送:“高門真偉器,正始得遺風”;“銀鉤專墨妙,犀柄擅談叢。”(《送黃孝先》)前兩句是說孝先出身顯貴,必成大器;後兩句是稱讚孝先書法精妙,談吐清雅。宰相王安石(1021~1086)也有寫給孝先的兩首送別詩:“送君強成歌,陟岵翻感激”(《送子思兄參惠州軍事》) ,“趨府折腰嗟踽踽,聽泉分手惜匆匆”(《奉寄子思以代別》),表現了忘年好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王安石還在寫給宰相王欽若(962~1025)之子的詩中講:“喜君才俊能從我,力學何妨和子思”(《酬王太祝》)。由於孝先與其弟孝恭(字子溫)皆雅善詩,故為宰相宋庠所嘉賞;甚或孝恭在失官後,盡作些極於哀麗的詩歌之時,宋庠還專門給他寫詩予以勸慰。

歷史評價

作為文人的黃孝先,對社會地位卑微的弱者,特別是女性,也給予了許多的同情和關照。宿州營妓張玉姐,字溫卿,色技冠一時,見者皆屬意。明道年間(1032~1033),孝先為宿州司理時,對她特別尊重。兩年後,溫卿亡,才十九歲,孝先為她寫了祭詩:“人生第一莫多情,眼看仙花結不成。為報兩京才子道,好將詩句哭溫卿。”(《吊宿州妓張溫卿》)在此之前,孝先還有一個他非常愛憐的女子宜歌,不幸客死舟中,遺言將她葬於堤下,希望孝先將來過此時,能得一見,以告慰她的孤魂。孝先不僅依從了她,而且還寫詩放進棺中,言道:“恩同花上露,留得不多時。”後來,宜歌和溫卿都葬在了宿州的柳市之東。這兩首悼亡詩,寫得深情款款、催人淚下,詩人的人道主義情懷感人至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