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皮蝽

麻皮蝽

昆蟲名,屬於半翅目蝽科。分布於中國的內蒙古、遼寧,陝西、四川、雲南,廣東、海南,沿海各地及台灣,黃河以南密度較大;寄主有蘋果、棗、沙果、李、山楂、梅、桃、杏、石榴、柿、海棠、板栗、龍眼柑橘、楊、柳、榆等及林木植物。刺吸枝幹、莖、葉及果實汁液,枝幹出現乾枯枝條;莖、葉受害出現黃褐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提前脫落;果實被害後,出現畸型或猴頭果,被害部位常木栓化,失去食用價值,對產量及品質有很大損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麻皮蝽
  • 拉丁學名:Erthesina fullo (Thunberg)
  • 別稱:黃斑蝽、麻蝽象、麻紋蝽、臭大姐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半翅目
  • 亞目:異翅亞目
  • :蝽科
  • :麻皮蝽屬
  • :麻皮蝽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及安達曼群島
  • 總科:蝽總科
形態識別,成蟲,卵,若蟲,生活史及習性,防治技術,

形態識別

成蟲

體長20.0~25.0 mm,寬10.0~11.5 mm。體黑褐密布黑色刻點及細碎不規則黃斑。頭部狹長,側葉與中葉末端約等長,側葉末端狹尖。觸角5節黑色,第1節短而粗大,第5節基部1/3為淺黃色。喙淺黃4節,末節黑色,達第3腹節後緣。頭部前端至小盾片有1條黃色細中縱線。前胸背板前緣及前測緣具黃色窄邊。胸部腹板黃白色,密布黑色刻點。各腿節基部2/3淺黃,兩測及端部黑褐,各脛節黑色,中段具談綠色環斑,腹部測接緣各節中間具小黃斑,腹面黃白,節間黑色,兩例散生黑色刻點,氣門黑色,腹面中央具一縱溝,長達第5腹節
麻皮蝽麻皮蝽

灰白塊生賂呈柱狀,頂端有蓋,周緣具刺毛。

若蟲

各齡均扁洋梨形,前尖削後渾圓,老齡體長約19 mm,似成蟲,自頭端至小盾片一黃紅色細中縱線。體測緣具淡黃狹邊。腹部3~6節的節間中央各具l塊黑褐色隆起斑,斑塊周緣淡黃色,上具橙黃或紅色臭腺孔各l對。腹側緣各節有一黑褐色斑。黑褐伸達第3腹節後緣。

生活史及習性

此蟲河北、山西1年發生1代,江西2代,均以成蟲子枯枝落葉下、草叢中、樹皮裂縫、梯田堰壩縫、圍牆縫等處越冬。次春寄主萌芽後開始出蟄活動危害。山西太谷5月中、下旬開始交尾產卵,6月上旬為產卵盛期,此時可見到若蟲,7~8月間羽化為成蟲。據江西南昌報導:越冬成蟲3月下旬開始出現,4月下旬至7月中旬產卵,第1代若蟲5月上旬至7月下旬孵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初羽化;第2代7月下旬初至9月上旬孵化,8月底至10月中旬羽化。均危害至秋末陸續越冬。
成蟲飛翔力強,喜於樹體上部棲息危害,交配多在上午,長達約3h。具假死性,受驚擾時會噴射臭液(其成分為:2-可溶性環己烯巴比妥(2-hexenal),2-辛醇(2-octe-nal),2-葵烯醯(2-decenal)等。)但早晚低溫時常假死墜地,正午高溫時則逃飛。有弱趨光性和群集性,初齡若蟲常群集葉背,2、3齡才分散活動,卵多成塊產於葉背,每塊約12粒。

防治技術

1.冬、春越冬成蟲出蟄活動前,清理園內枯枝落葉、雜草、刮粗皮、堵樹洞,結合平田整地,集中處理,消滅部分越冬成蟲。
2.在成、若蟲危害期,利用假死性,在早晚進行人工振樹捕殺,尤其在成蟲產卵前振落捕殺,效果更好,同時還可防治具假死性的其它害蟲如象甲類、葉甲類、金龜子類等。
3.危害嚴重的果園,在產卵或危害前可採用果實套袋防治法。此項防治措施可結合疏花疏果進行,制袋可用農膜或廢報紙,規格為16 cm×14 cm,用縫紉機縫或模壓。
4.結合其它管理,摘除卵塊和初孵群集若蟲
5.越冬成蟲出蟄完畢和若蟲解化盛期或卵高峰期用藥噴樹,防效很好。使用的藥劑有:2.5%敵殺死乳油或功夫乳油8 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或來福靈乳油8 5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8 500倍液,5%氯氰菊酷乳油或2.5%天王星乳油8500倍液,50%對硫磷乳油或三硫磷乳油或馬拉松乳油或殺螟松乳油1 500~2 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或樂果乳油1 000倍液,40%地亞農乳油或40.7%樂斯苯乳油1 500倍液,均有良好防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