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大王岩岩畫

麻栗坡大王岩岩畫

麻栗坡大王岩岩畫是中國南方岩畫系統中紅河流域的代表性作品,它被國際岩畫學界譽為“代表著一種巨大的原始創造力”。岩畫抽象的繪作手法,典型的圖案化和裝飾化的藝術風格,無愧為那個時期的藝術瑰寶。岩畫用紅、白、黑三色繪製,色彩對比強烈,鮮明地表現了中國岩畫藝術的風格,為原始宗教、民族、美術及岩畫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栗坡大王岩岩畫
  • 外文名:無
  • 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 位於:文山州麻栗坡縣
作品簡介,畫像細節,

作品簡介

岩畫位於文山州麻栗坡縣城東郊大王岩岩壁上,距疇陽河面約150米。岩畫依天然石壁繪製,分Ⅰ號、Ⅱ號畫點。麻栗坡大王岩岩畫是我國南方岩畫系統中紅河流域的代表性作品,它被國際岩畫學界譽為“代表著一種巨大的原始創造力”。岩畫屬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晚期的作品。岩畫抽象的繪作手法,典型的圖案化和裝飾化的藝術風格,無愧為那個時代的藝術瑰寶。有專家認為,這幅岩畫的圖式與仰韶文化彩陶的裝飾風格頗為一致,以紅、白、黑三色繪製,色彩對比強烈,鮮明地表示了中國岩畫藝術的風格特徵。對於我國古代藝術的研究,無疑是一件留世不多的珍跡。
該岩畫東1公里為小河洞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小河洞遺址出土器物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同一時代出土器物具有共性,又有雲南新石器的特點,是雲南省八個新石器文化類型之一。岩畫極具宗教色彩的“保護神像”,以及格調怪誕、神秘的圖像,頗有宗教崇拜的象徵。特別是主體高大人物頭戴“面具”,手舞足蹈,具有儺文化影子。岩畫的體量以及同時使用紅、白、黑三色繪畫,在岩畫中極具代表性。對於原始宗教、民族、美術及岩畫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畫像細節

Ⅰ號畫點面向正南,岩壁高約20米,距可站立地面約3.5米。畫面圖像用紅色、白色、黑色三種顏料描繪,線條粗實簡練。可辯圖像25個,其中人物11個,牛3頭,小動物2個,圖案4個,形成高8米,寬6米的直構圖畫面。主體畫面繪製兩個高大的人物圖像,長發、裸體,兩腳分開,雙手下垂,手腕外翻,手心向下,手掌下各繪有一白色線條垂下連線下部人物、動物等圖像。圖像面部祥和、神秘、莊重,用紅、白、黑三種顏色勾畫出五官、頭髮,從額頭到鼻底部位畫一垂直黑線,上半部臉以白色為主,下半臉為赤紅加白線描繪,頭部占全身比例的五分之二。人像高約3米,用礦物質顏料繪製而成,畫面與巫術禮儀,生殖崇拜有關。
Ⅰ號畫點右側約20米處為Ⅱ號畫點,岩壁呈長方形,頂部凸突,向陽而且遮風避雨。畫點長約20米,高3米,距地1.5米。用赤色礦物質顏料,以樹枝或手指當筆作畫,由於岩漿浸蝕、自然風化,該畫點大部分畫面已模糊不清,現可辨認人物形像9個,符號4個,最大圖像20厘米,最小圖像4厘米,記述了人類活動的遺蹟。
1987年12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