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鄉(黑龍江雞西市麻山區麻山鄉)

麻山鄉(黑龍江雞西市麻山區麻山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山鄉位街於黑龍江省雞西市麻山區,以境內麻山得名。1992年,歸屬雞西市管轄的市轄區。位於市境西部,東北與滴道區相連,東南與梨樹區分界,南與穆稜縣接壤,西與林口縣毗鄰。區政府駐地距市中心雞冠區40公里。麻山區全境總面積410.8平方公里。全區轄有麻山街道辦事處和麻山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山鄉
  • 地址:黑龍江省雞西市麻山區
  • 人口:40000人
  • 主要產業:以種養、畜牧業為主導產業
  • 全境總面積:410.8平方公里
  • 隸屬政區:雞西市政府
  • 車牌號:黑G
  • 郵編:158100
  • 長途區號:0467
  • 人口密度:97人/km2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行政代碼:230307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2000年麻山鄉,自然資源,經濟概況,基礎設施,

歷史沿革

麻山鄉位街於黑龍江省雞西市麻山區,以境內麻山得名。清末,屬穆稜縣管轄。中華民國時期,逐漸形成麻山、吉祥兩個村莊,隸屬穆稜縣第四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設麻山甲、吉祥甲,隸屬奎山保。1938 年1月,改隸奎山村。1939年6月,隨奎山等村劃歸林口縣管轄。由於林密線鐵路通車及煤炭的開發,人口逐漸增加。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4月,林口縣設定麻山區。1956年撤區劃鄉,設定麻山鄉。1957年1月,劃歸雞西市管轄,設定麻山區。1992年,歸屬雞西市管轄的市轄區。
2000年,麻山區轄1個街道、1個鄉:麻山街道、麻山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4500人,其中:麻山街道 17204人、麻山鄉 17296人。
2005年12月26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雞西市梨樹區撤銷梨樹鄉,其行政區域歸梨樹區直轄;麻山區撤銷麻山鄉,其行政區域歸麻山區直轄。

地理位置

位於市境西部,東北與滴道區相連,東南與梨樹區分界,南與穆稜縣接壤,西與林口縣毗鄰。區政府駐地距市中心雞冠區40公里。麻山區全境總面積410.8平方公里。全區轄有麻山街道辦事處和麻山鄉。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 3.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萬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6%。區政府駐地中心路。

2000年麻山鄉

2000年,麻山鄉有人口17296人,以種養、畜牧業為主導產業,鄉里先後在土頂子、山河、後東新、和平村興建起4個標準化養牛場,在龍山、麻山等十個村屯新建能容納50頭牛的牛場10個,全鄉共建設青貯窖5800立方米。吉祥村千頭豬場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現豬場存欄達到560頭。全鄉黃牛存欄9950頭,同比增長16.6%。豬、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0400頭、16850隻、123100隻,同比增長11%、61%、13%。此外,全鄉還發展魚塘790畝、柞蠶140把、林果15500畝、養蜂450箱。2005年12月26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麻山區撤銷麻山鄉,其行政區域歸麻山區直轄。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非金屬礦產資源居全市6區之首。經初步查明的有矽線石、花崗岩等13種高儲量、高品位的非金屬礦產資源,並擁有相關的工業產品石墨、煤炭、磨料、白灰、重、輕質碳酸鈣等四大系列50餘品種,市場遍布全國,部分產品遠銷海外。麻山區野生資源也較豐富,藥材有黨參、黃芪等十餘種;山野菜有金針菜、蕨菜等數十種;野生食品有黑木耳、蘑菇、山梨、榛子等數十種。農業資源豐富,林果、糧豆、烤菸、甜菜等種植業正蓬勃發展;北藥、食用山產品資源極為豐富。麻山白雲白灰在黑龍江省東北地區很出名。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依託資源優勢,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區域經濟。1997年全區社會總產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16.6%;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53:23;區級財政收入623.5萬元,比上年增長45.5%。
麻山區工業起步較晚,近幾年依託資源優勢,大膽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招商引資,工業規模發展迅速。當年工業總產值9300萬元,年均增長14.3%。全區現有工業企業30餘家,總資產在500萬元以上的達8家,100萬元以上的14家。主要產品有煤炭、石墨、石材、白灰、綠矽、坩堝等幾十種。
麻山區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地調整種植結構。突出了科教興農和農村產業化兩個重點,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並重視投入和綜合治理相結合,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糧豆總產量達到1.5萬噸,黃牛存欄發展到近萬頭,林果面積發展到近萬畝。同年農業總產值4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4%;農村人均純收入2683元,比上年增長9.4%。

基礎設施

全區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00萬元,城市面貌大有改觀。區域中心主要街道基本實現了水泥路面和路燈化。另有哈密鐵路貫穿全區境內,全區形成了以鐵路為骨架、公路為網路的交通體系。電信事業發展迅速,全區有程控電話近2200門,普及率為每百人6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現有各類學校31所,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五年全區共用於教育資金達1200萬元,教育教學條件大有改觀。區內有電視差轉台1座,家庭電視普及率達95%以上,有線電視已延伸到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全區現有綜合性衛生院2所,各村屯均有衛生所,部分村屯實現了合作醫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