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葉蜂

麥葉蜂

屬於膜翅目,葉蜂總科,葉蜂科,世界記載共約170種。以幼蟲危害麥葉,從葉邊緣向內咬成缺刻,嚴重時可將全部葉尖吃掉。影響了小麥的光合作用,造成小麥的產量下降。成蟲夜間潛伏在麥苗基部或淺土中, 白天活動、交配、產卵, 有假死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麥葉蜂
  • 拉丁學名:Dolerus tritici Chu
  • 別稱:齊頭蟲、小粘蟲
  • 二名法:Dolerus tritici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膜翅目
  • :葉蜂科
  • 分布區域:北方種植小麥區域均有分布
生活習性,形態特徵,為害症狀,防治對策,農業防治,藥劑防治,常用藥劑,

生活習性

麥葉蜂在北方一年發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3月中、下旬或稍早時成蟲羽化,交配後用鋸狀產卵器沿葉背面主脈鋸一裂縫,邊鋸邊產卵,卵粒可連成一串。卵期約10天。一頭成蟲平均產卵20.3粒, 其自然死亡率為4.9
。幼蟲分5 齡, 同一齡幼蟲4月上旬到5月初是幼蟲發生危害盛期。5月上、中旬小麥抽穗後,老熟幼蟲入土20厘米左右作土繭越夏,到10月間化蛹越冬。幼蟲共5 齡, 1、2 齡幼蟲日夜在麥葉上危害; 三齡後, 白天躲在麥株基部附近, 下午4-5 時開始上爬危害麥葉, 至次日上午10 時下移躲藏。危害嚴重時, 可將葉片吃光, 僅留主脈。麥葉蜂幼蟲有假死性, 稍遇振動即可掉落, 蟲體縮成一團, 約經20 分鐘後再爬上麥株取食危害。
麥葉蜂幼蟲有趨綠危害習性,一般水肥條件好生長茂密的一類麥田發生重, 其次是二類麥田, 三類田及麥棉套種地塊發生較輕。
麥葉蜂的發生與氣象條件關係密切。冬季溫度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有利於蛹的越冬;春季溫度回升早,土壤濕度大,成蟲羽化期無大雨天氣,對其羽化有利;幼蟲喜歡潮濕環境。

形態特徵

麥葉蜂雌成蟲體長8.6~9.8毫米,雄成蟲體長8.0~8.8毫米;除前胸背板、中胸前盾板和頸板為赤褐色外,其餘部位均為黑色;翅近透明,上有淡黃色細斑;雌蟲腹末有鋸狀產卵;頭部有網狀花紋,複眼大。卵淡黃色,呈扁平腎形,表面光滑,長約1.8毫米。老熟幼蟲體長17.7~18.8毫米,呈細圓筒形,頭深褐色,體灰綠色,背部為暗淡藍色,腹部10節。蛹體長9毫米左右,雄蛹略小,初為黃白色,羽化前變為棕黑色,頂端圓,頭胸部粗,腹部細小,末端分叉。大麥葉蜂成蟲與小麥葉蜂相似,但其中胸前後盾板為黑色,盾板兩側後緣赤褐色。黃麥葉蜂成蟲為黃色,幼蟲為淺綠色。黃麥葉鋒幼蟲常與黏蟲混淆,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黃麥葉蜂有腹足7~8對,各體節都有皺紋;黏蟲幼蟲有腹足4對,體節光滑無皺紋。

為害症狀

麥葉蜂以幼蟲為害麥葉,從葉邊緣向內咬成缺刻,重者可將葉尖全部吃光。初孵幼蟲多在其附近較矮的麥苗心葉或嫩葉上取食, 為害成缺刻或短條, 寬度為0.3-0.5mm;2 齡幼蟲為害寬度為1-1.8mm; 3 齡1~ 3mm, 並出現似剪刀橫斷的為害狀; 5齡幼蟲咬食寬度可達8mm。3齡前多集中在下部葉片或比較矮的無效分櫱上取食, 3 齡以後始為害有效分孽的上部葉片,且食量在四齡以後迅速大幅度增長。
麥葉蜂在冬季氣溫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春季氣溫度適宜、土壤濕度大的條件下容易發生,危害嚴重;沙質土壤麥田比粘性土受害重。

防治對策

農業防治

1.水旱輪作。有條件的地區可實行水旱輪作,進行稻麥、倒茬,即可控制麥葉蜂的為害。2.播前深耕。在小麥播種前進行深耕,把土壤中休眠的幼蟲翻出,使其因不能正常化蛹而死亡。3.人工捕殺。利用麥葉蜂成蟲和幼蟲的假死性,在傍晚時分用捕蟲網或簸箕進行捕殺。

藥劑防治

防治適期應掌握在三齡幼蟲前最晚不能晚於旗葉抽出,可用20%氯甲苯甲醯胺懸浮劑(康寬)3000倍液或用1%甲維鹽水乳劑2000~3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噴霧;選用40%樂果乳油13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300倍液、90%敵百蟲15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200~ 3600 倍液噴施防治。也可每667平方米用5%敵百蟲粉2千克,摻細沙(或細土)20~25千克順麥壟撒施,施藥時間以傍晚或10:00以前為佳;或用20%殺滅菊酯或2.5%溴氰菊酯4000~ 6000佳。倍液噴霧, 每畝60、75kg ; 也可用4.5% 甲敵粉, 每畝1.5~ 2.5kg, 0.5kg兌5kg 細砂或細乾土順麥壟撒施, 其效果均在95%以上。

常用藥劑

敵百蟲、高效氯氰菊酯、吡蟲啉、樂果、康寬、阿維菌素、辛硫酸乳油、殺滅菊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