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

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

《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學術論文,選自《讀書》。作者翁乃群,代表作品《南昆八村》《官階、輩分、師生、父子》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
  • 作品出處:《讀書》
  • 文學體裁:學術論文
  • 作者:翁乃群
  • 作者國籍:中國
文章主旨,寫作特色,文章內容,

文章主旨

文章從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場景出發,觀察各種人對於同一對象的態度,從而據此剖析一個民族帶有某些共同性的心理特徵,發現因外來文明引起的微妙的變化,說明文化交流的形式、方法、途徑的多樣性,影響的深遠性。

寫作特色

1,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帶有作者的個人主觀色彩。
2,由對某個具體問題的闡述入手,化難為易,通俗易懂。

文章內容

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
在美國,以快捷、價廉取勝,並被大眾所廣泛接受的麥當勞,雖然在北京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但其中被賦予的意義與其美國祖源地卻有很大的不同。在北京,麥當勞的"快捷"慢了下來。光顧北京麥當勞的中國顧客平均就餐的時間遠遠長於在美國麥當勞顧客平均就餐的時間。作為美國便捷快餐店象徵的麥當勞,在其北京的許多顧客眼裡是悠閒消遣的好場所。麥當勞店堂里宜人的溫控環境和悅耳的輕音樂,使不少中國顧客把麥當勞作為閒聊、會友、親朋團聚、舉行個人或家庭慶典儀式甚至某些學者讀書寫作的好地方。被美國大眾視為價廉的麥當勞餐食,在北京則成為正在形成的中產階級群體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對收入不高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只是偶爾可以光顧的地方。對北京和中國老百姓來說,麥當勞作為美國文化的符號意義比它作為快餐符號意義更為重要。
對於講究面子的中國人來說,在麥當勞就餐與在中式餐館就餐的感受是很不同的。在麥當勞,選單品種有限且品種之間價格差別不大,從而使就餐者消費差異不大,餐廳服務員提供的服務也無大差別。低收入者的偶爾光顧,不會因此露窮;而高收入者的經常涉足,也難於因此顯富。與麥當勞不同,在中式餐館選單品種繁多且品種價格差別巨大,加上餐廳設有雅座或單間,受到的服務有很大差異,使就餐者消費反差顯露無餘。正是通過上述不同感受的比較,一些顧客體會到麥當勞餐廳里平等、民主的氛圍。
不少中國顧客指出,麥當勞的就餐環境和優良服務是吸引他們來就餐的重要原因。在一些中國年輕人看來,麥當勞的就餐環境既浪漫又舒服。很多顧客把在麥當勞吃東西看成是很有意義的一種飲食和文化經驗。對那些有著高收入並希望多接觸外邊世界的年輕中國人來說,光顧麥當勞成為他們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他們參與跨國文化體系的一個途徑。對於兒童來說,到麥當勞吃東西是最高興,且值得向夥伴們炫耀的事情。它也是少年兒童與朋友一起慶祝自己生日的好地方。
麥當勞不僅把中國人帶進一種新的餐飲方式,還使他們接受一種新的行為舉止。在麥當勞餐廳里,顧客的行為舉止比在同等或更高檔次的中國式餐廳里的顧客行為更加自律。通常他們說話的聲調更低,對待他人更有禮貌。這些行為舉止表明,他們在接受麥當勞快餐的同時,也逐步接受伴隨而來的外國餐桌行為文化。
當美國消費者對麥當勞餐食的營養價值及其漢堡包中脂肪含量表示疑慮之時,北京的老百姓則正在接受麥當勞餐食是富有營養和健康的媒體報導和經營管理者的宣傳。他們相信麥當勞餐食是根據人們日常所需的主要營養成分進行科學的配料設計,並按照科學的烹飪方法製作出來的,是具有"現代性"象徵的食品。而麥當勞所宣揚的企業哲學,即質量、服務、潔淨和價格,則又是中國政府倡導的企業現代化努力方向的典範之一。
麥當勞在北京的經營管理者雖然在飲食品種、服務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國式,但為了擴大行銷,他們力促適應中國文化環境。他們努力在中國百姓面前把北京麥當勞塑造成中國的麥當勞公司,即地方企業的形象。不僅員工的絕大多數是中國人,而且製作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也是產自本地。為了表現本身是地方公司,麥當勞快餐店積極主動參與社區活動。與地方學校以及街道組織建立特殊關係。向附近學校一年級新生贈送帽子和文具。向前一學年成績優秀的學生髮放獎學金。在教師節期間,麥當勞派店員代表到附近學校慰問教師,並向他們贈送禮品。在交通尖峰時段,派員工幫助交警維持交通。原在北京王府井南口的分店,每天早晨還升中國國旗。1994年臨近國慶時,該店還舉行了慶祝國慶的升旗儀式。
為了適應中國年輕戀人的需要,北京的麥當勞還專門在店堂相對僻靜的地方設有被人們稱之為"情人角"的區域。在北京所有的麥當勞店內,都為兒童顧客隔有被稱之為"兒童樂園"的專門區域。北京兒童通常是最忠實的麥當勞迷。讓一些店員充當"麥當勞阿姨"或"麥當勞叔叔"的角色,專門接待兒童顧客,與他們建立密切的關係,是北京麥當勞的一個重要行銷策略。為了使中國文化的意義得以在他們店裡得到更多的表達,他們在店堂里努力營造中國式家庭氣氛。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來聚餐,北京麥當勞把"歡聚麥當勞,共享家庭樂"作為他們主要的廣告詞之一。總之,在中國消費者、麥當勞的經營管理者和店員的互動中,北京麥當勞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美國文化"。
麥當勞地方化過程,何嘗不是人類歷史上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經常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想想歷史上所有其他外來文化的傳入,不都有著相似的過程嗎?不論是外來的有形器物或是外來的無形思想,不論是硬體或是軟體都有被本土化的過程。中國的火藥傳到西方就被變成了製作快槍利炮的材料。中國的指南針傳到西方就成為他們遠航殖民擴張的工具。中國百姓日常用的笤帚到了西方往往變成掛在牆上的藝術品。當汽車傳到中國,車窗上被掛上帘子,而現在則又由帘子發展到貼膜。20世紀80年代初,當西服重新在國內出現時,被賦予了開放的符號意義。穿不穿西服則有了保守和開放的政治含義。這和20世紀初源於西方的中山服被賦予革命的象徵有其相似之處。
"全球化"是20世紀90年代最時髦的詞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種社會文化過程。它不是一種口號、一種主張或者一種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種文化更加廣泛、更加頻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觸和衝撞,並且是多向的、多層次的文化互動和吸納。
人類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互動與人類社會有著同樣長的歷史。近代以來隨著航海技術和交通的發展,不同文化接觸和互動的地域距離障礙變得越來越小。殖民主義時期以及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在暴力衝突下伴隨有較大範圍的不同文化衝撞。但是作為不同文化的衝撞和互動的規模,就其廣度和深度而言,都沒有“二戰”以後,20世紀60年代以後更廣大、更深遠。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迅猛趨勢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不同文化的衝撞和互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文化衝撞所引起的變動從來就不是單向的。文化衝撞中,並非有哪一個文化是完全被動的。對麥當勞的研究,給人們提供了非常生動的例證。由此可見,"全盤西化"之說不論對反對者或者提倡者來說,都是一種虛幻的東西。它從來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事實。沒有一個人可以找到這樣一個歷史事實。作為生物體的人,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可以被克隆,但作為人創造的文化則永遠不可能被克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