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氏介蕨

麥氏介蕨

形態與本種也十分接近,似為同種,如果合併,應該使用先出的麥氏介蕨學名,但二者在地理分布上卻被形態相近的六倍體鄂西介蕨 D. henryi (Bak.) Ching 所分開,朝鮮介蕨已知為四倍體,麥氏介蕨的倍性尚不清楚,三者關係密切,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麥氏介蕨
  • 拉丁學名:Dryoathyrium mcdonellii (Bedd.) Z. R. Wang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薄囊蕨綱
  • :水龍骨目
  • :蹄蓋蕨科Athyriaceae
  • :介蕨屬Dryoathyrium
  • 分布區域:喜馬拉雅西北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根狀莖橫走,先端斜升;葉近簇生。能育葉長1.2-2米;葉柄長40-95厘米,基部直徑達1厘米,疏被深褐色鑽狀披針形鱗片,向上淡褐禾稈色,近光滑;葉片闊卵形,長80-105厘米,中部寬60-8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變狹,圓楔形,二回羽狀,小羽片深羽裂;羽片12-15對,互生,有柄,略斜展,長圓狀披針形,基部一對長達40厘米,中部寬約15厘米,漸尖頭,基部對稱,截形,一回羽狀;小羽片14-16對,互生,有柄,平展,闊披針形,長6-10厘米,中部寬1.5-2厘米,漸尖頭,基部對稱,截形,邊緣深羽裂;裂片約12對,近長方形,長7-10毫米,寬2.5-3.5毫米,鈍圓頭,邊緣有鈍圓鋸齒。葉脈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單一或二叉。葉乾後草質,黃綠色,上面疏被灰白色短毛,葉軸、羽軸和小羽軸上疏被褐色披針形小鱗片和2-3列細胞組成的蠕蟲狀毛。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於側脈中部或小脈分叉處,每裂片3-5對,在主脈兩側各排成1行;囊群蓋圓腎形,褐色,膜質,近全緣,往往不發育或早落。孢子周壁表面有條狀紋飾。染色體數目n=40,2n=80。

生長環境

適宜生長在高海拔地區。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西北部(印度、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