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白馬舞

麒麟白馬舞

麒麟白馬舞是廣東省封開縣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取材自唐代封開人莫宣卿赴京趕考榮登榜首、高中狀元、衣錦還鄉的故事。麒麟白馬舞由一男一女分別扮成狀元、狀元夫人,分別騎著白馬、麒麟,前面各有童子引路,後有兩人撐羅傘、兩人提花燈,隨鑼鼓節奏穿插起舞,表現了狀元省親的歡樂熱鬧和狀元郎堅如磐石的愛情。舞蹈動作多變,氣氛熱烈,即增添了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麒麟白馬舞
  • 分類:舞蹈
  • 地區:廣東省封開縣
基本內容,人文背景,歷史淵源,主要特徵,傳承價值,非遺信息,

基本內容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通常一男一女分扮成狀元、狀元夫人,騎白馬、麒麟,前面各有童子引路,後面兩人撐羅傘,兩人提花燈,隨鑼鼓節奏,穿插起舞,象徵人們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麒麟白馬舞》多集中在節日特別是春節期間表演。表演的道具有白馬,麒麟各一隻,表演時一男青年騎白馬,女青年騎麒麟、兩人撐羅傘、兩人撐花燈、兩人引導、四個鑼鼓手、還有兩個撐橫額、橫額上寫有“麟吐玉書”四字,整個演出隊伍人數在20人左右。該舞蹈有固定的隊形和表演程式,有歌有舞。表演時邊走“小碎步”邊演唱,歌唱曲調全走當地原汁原味山歌,伴奏的音樂喜慶熱烈,以大鼓大鑔、小鑔、大鐃、小鐃為主要伴奏樂器,對歌頌勞動人民的堅貞愛情,反映勞動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起到積極作用。
圖2 麒麟白馬舞圖2 麒麟白馬舞
“麒麟白馬舞”曾多次參加過縣、市的民間藝術大遊行和各種大型民間藝術表演活動,1988年曾代表肇慶市參加廣東省民間藝術歡樂節的演出。
大洲鎮在1997年和1998年先後被廣東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受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五馬巡城舞’之鄉”的光榮稱號。

人文背景

封開,地處粵西北邊陲,由原封川(廣信)、開建(封陽)兩縣合併而成。地理坐標北緯23°13’—23°59’,東經111°2’—112°2’之間。北回歸線在境內通過。賀江從西北境流向南境,西江從廣西梧流經境南部。西、賀兩江把縣地域劃為東、西、南三大塊。地質構造複雜,地表崇山聳立,溪流縱橫交錯,2005年被授予“廣東封開國家地質公園”稱號。總面積2723、29平方公里。
圖3 麒麟白馬舞圖3 麒麟白馬舞
縣城江口鎮,位於西江、賀江匯合處,距廣西梧州市19公里,是兩廣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稱之為“兩粵通津”,也是通往西南諸省的“咽喉之地”。歷史上,作為交州刺史部駐地的廣信縣,也是漢、壯、瑤各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頻繁交往和相互交融,使封開蘊藏著大量民間文化,因而成為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歷史淵源

該舞來源於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封開大洲鎮。相傳公元7-10世紀時(唐朝年間)來自封開的莫宣卿中狀元後,上門說媒或許嫁者眾,莫宣卿愛情忠貞,不棄糟糠之妻,婉拒來者。皇帝得知後十分感動,特賜麒麟、白馬以佑,莫宣卿卻用之佑鄉民。公元10世紀末(宋初),鄉民將此事編成舞蹈表演,傳承下來。經過無數代勞動人民口傳心授、約定俗成,形成原生態文化敘事方式。成為勞動人民在節日祈福與祝福的直接表達方式。另據大洲上律麥氏族譜記載,公元10世紀末(宋初)有麒麟接福的傳說。

主要特徵

該舞蹈植根于山間沃土,源遠流長。其內容健康活潑,形式古樸大方,氛圍熱烈喜慶。在舞蹈變化的間隙,演員們在樂器伴奏下唱出動聽的歌曲,歌聲與舞蹈和諧統一,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獨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傳承價值

富有封開特色的民族文化寶藏,是當地民眾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其次,也是人民民眾傳授知識的教科書,人們往往利用它去傳播各種地理、歷史,社會生產知識,進行藝術陶治和道德教育,反映勞動人民的痛苦與歡樂,反映人們的愛情生活等,是維繫人們心理和言語的紐帶,也是人們獲得知識的來源。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項目編號:3-3
項目名稱:麒麟白馬舞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申報單位:肇慶市封開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