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害

鹽害

鹽害,是指土壤含鹽過多,土壤溶液滲透壓過高引起植物生長發育不良的現象。分為自然鹽土鹽害和保護地鹽害兩類。自然鹽土的鹽分來自土壤本身,保護地的鹽分來自施肥,兩者在成因、鹽分組成和防治措施方面均有不同。自然鹽土多見於濱海鹽土、近海低地等受海水浸潰、倒灌等影響的土壤或乾旱的內陸盆地中的鹽土區。鹽害的一般症狀是生長滯緩、葉色深濃、植株矮小。水稻發生鹽害,返青緩慢,生長不良,植株瘦小,不分櫱,葉色呈黃白或淡褐色,下葉赤枯,莖稈硬化,嚴重時出現卷葉,慢慢枯死;生育後期發生鹽害時,穀粒不充實,空癟率高,穀殼色暗,莖稈呈褐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害
  • 外文名:salty damage
  • 詞性:災害名稱
  • 分類:風鹽害、土壤鹽害
風鹽害指因強風將大量海鹽粒子從海上搬運到陸地上所造成的危害。這些鹽分若附著在輸電導線等電器器件上,會因絕緣不良導致短路事故;它如附著在植物上,會導致枝葉枯死。但葉面角質層發達的海桐、大葉黃楊、蘆檜等樹種抗鹽能力強,可用作海岸防風林,藉以防止風鹽害。日本沖繩島的蘆檜防風林即是一例。土壤鹽害,在半乾旱、乾旱地區是由於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地下水位又過高(超過臨界深度),故而在乾旱通過上升水流將土壤中的鹽分積累於地表;在沿海地區則由於受海水浸漬,使土壤積累過多鹽分而使植物受害。我國受鹽害的土壤約1億畝。改良措施主要是排水洗鹽、種植水稻、種植綠肥和增施有機肥、精細耕作及化學改良等。
鹽害是危害出土的遺蹟的一種現象,通常出現在沙漠地區。
沙漠空氣中的水份少但水份蒸發量卻很大,在毛細管作用之下,地下水被引到地上蒸發。然而,水中的份仍留在陸地表面或建築物內結晶,最終可能使建築物的磚頭粉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