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曲·赤壁懷古

《鸚鵡曲·赤壁懷古》是元代散曲家馮子振創作的一首散曲。曲中寫了諸葛亮被劉備勸誘出南陽草廬,輔助其三分天下,卻忘記了原來的出處,功成之後未能歸去;麼篇中感嘆英雄業績已被長江波濤淘洗一空,只是那些漁夫樵子還偶然談起。全曲以善意的嘲諷統領,對於諸葛亮的智慧採取了平視甚至俯視的態度,構思立意奇特而獨到,對歷史興亡和功業成敗表現了幻滅感和惋惜情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鸚鵡曲·赤壁懷古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馮子振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正宮】鸚鵡曲·赤壁懷古1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梁父2。笑談間漢鼎三分3,不記得南陽4耕雨。
【麼】5嘆西風卷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徹6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正宮:宮調之一。鸚鵡曲:曲牌名,屬北曲。赤壁:在今湖北蒲圻縣長江南岸,三國時孫權、劉備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軍隊。
  2. 賺:賺的本義是賣而贏利,引申為誑騙。元曲中的“賺”多使用誑騙一義。抱膝:手抱住膝蓋,安閒的樣子。史書記諸葛亮隱居時,“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梁父:本指《梁父吟》,相傳為諸葛亮所作,這裡代指諸葛亮。
  3. 漢鼎三分:將漢帝國一分為三。鼎,舊時視作國家的重器,比喻政權。
  4. 南陽:漢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陽一帶。諸葛亮早年曾在南陽隱居耕作。
  5. 麼:戲曲術語。北曲中連續使用同一曲牌時,為避免重複,後面各曲不再標出曲牌名,簡稱“麼篇”或“麼”。與南曲中的“前腔”相同。
  6. 徹:直到。

白話譯文

諸葛亮曾親自以草屋為家,抱膝長吟,從容瀟灑,可惜早早被劉備騙出山來經營天下。他談笑間輕而易舉地奠定了三分漢室的格局,卻忘了南陽在雨中耕作的舊日生涯。
【麼】感嘆那西風卷盡了歷史的風流繁華,往事隨著大江滾滾東去。一直到現在,漁夫樵子還談起諸葛亮的傳說和佳話,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種結局吧。

創作背景

三顧茅廬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傳頌,諸葛亮對於蜀漢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讓世代的為人臣者淚灑衣襟。作者在憑弔古蹟、感懷歷史之時,對此另有看法,因此創作了此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歷代以“赤壁懷古”為題的作品,多以周瑜為歌頌對象,並且總要正面寫到赤壁戰爭。譬如杜牧的《赤壁》詩、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等。而馮子振這支散曲則立意翻新,他撇開周瑜,而以諸葛亮為追懷對象;他並不去寫赤壁戰爭,而只著重評價諸葛亮的出處行藏。
歷代以諸葛亮為追懷對象的作品,又多數是抱著盡情歌頌的態度,因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品質以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絕代才智確實感動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墨客騷人。譬如杜甫,就在詩作中追懷諸葛亮,並作了很高的評價,他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三分割據紓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詠懷古蹟五首》)。此後的白居易、元稹、陸游等人,在歌頌諸葛亮時,也無不貫串了以忠孝為本、以仁義為懷、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儒家精神。馮子振的這支散曲則不同,他在創作思想上就已經跳出了儒家的標準,與先秦的道家以及魏晉玄學一脈相承。因此,此曲在立意構思上必然另闢蹊徑,而別具一格。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梁父。”諸葛亮二十七歲以前隱居在南陽郡鄧縣西南之隆中(今湖北襄陽西),抱膝長嘯,好為《梁父吟》。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殷勤禮遇,將他請出山來,大展經綸,匡扶漢室。這種君臣遇合,一向是被人們所稱道、羨慕的。但散曲中卻用一“賺”字,意味深長。散曲作者將劉備的三顧茅廬看作一種騙術,諸葛亮如此足智多謀,竟也被騙,被利用,去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間的非議之意十分明顯。對諸葛亮採取非議、嘲笑的態度,在元曲作家中也不只馮子振一人。馬致遠《嘆世》云:“三顧茅廬問,高才天下知,笑當時諸葛成何計?”查德卿《懷古》:“八陣圖名成臥龍……霸業成空,遺恨無窮。”王仲元《嘆世》:“笑他臥龍因甚起?不了終身計。貪甚青史名?”不如“棄卻紅塵利”。但是,將劉備三顧茅廬看作一種騙術卻是馮子振的獨創。作者對諸葛亮的非議之意表現出了崇道非儒的思想。儘管他對於諸葛亮的才智功業不予否定,仍然讚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戰略家的“談笑間漢鼎三分”的偉大風度,但是對於諸葛亮“不記得南陽耕雨”的思想境界卻不以為然。諸葛亮的全副精力捲入了政治鬥爭,忘記了好雨時節躬耕南陽的隱士生涯,忘記了“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隱士初衷,作者對此,不無惋惜之情,這與前句的“賺”字一對照,就更為清楚。
麼篇則拓展視野,從前面敘評諸葛亮推而廣之,對歷史長河中一切英雄人物發感慨:“嘆西風卷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歲月無情,青春易逝,一切英雄豪舉,錦繡功名,都被時間的浪花淘盡,被歷史的波濤吞沒。諸葛亮縱使豪雄偉大,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能成為過去。“徹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諸葛亮的功名業績及其處世為人,自從他初出茅廬開始,便流傳到如今,一直成為漁夫、樵夫談論的話題。往日的英雄豪舉,能被歷代的漁夫樵夫傳為佳話,說明英雄還沒有被歷史所忘懷,還能在人類前進的腳步聲中留下一點餘響,這也可以算是英雄們所應得的結局和報償。這裡既有對諸葛亮悲劇性的一生充滿同情,又有對歷代興亡、功名成敗總歸虛幻的感喟。
抱著老莊的出世態度來非議儒家的功名忠孝,是元代散曲中的一股創作思潮。這股思潮的產生,與元代吏治黑暗、宦海風波有關,與大批文人仕途失意、理想破滅有關,也與元代佛、道大興,遁世、虛無思想普遍泛濫有關。
全曲以善意的嘲諷統領,對於諸葛亮的智慧採取了平視甚至俯視的態度,構思立意奇特而獨到,表現了元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而流露出來的虛無、低沉的情緒。

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典型,歷代詩人都對他進行由衷的歌頌和讚美。此曲一反傳統的蹊徑,對之採取非議、嘲笑的態度,對他被劉備“賺”了出來,把“躬耕南陽”、“不求聞達”的素志忘得一乾二淨,提出了異議。結句的“徹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是對諸葛亮的辛辣的諷刺,也是對諸葛亮的深切的同情;是對建功立業者的虛無主義態度,也包含對自己宦途失意、理想破滅的憤激情緒。(《元明清散曲三百首》)

作者簡介

馮子振(1257~1314),字海粟,自號怪怪道人,又號瀛州客,攸州(今湖南攸縣)人。官至承事郎、集賢待制。博學強記,文思敏捷。為文時常伏案疾書,隨紙數多寡,頃刻而盡辭采華麗,用典恰切,美如簇錦。有《海粟詩》集。所作散曲現存小令四十四首,內容大多抒寫閒適生活和隱居樂趣的,風格清麗透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