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佳人

《鷓鴣天·佳人》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約作於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至六年(1073年)。上片寫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彈琵琶的美妙效果,下片寫琵琶歌女的幽獨愁苦情態。該詞蘇軾運用描寫與烘托的筆法,寫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佳人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名:鷓鴣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評論,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鷓鴣天
羅帶雙垂畫不成。殢人嬌態最輕盈。酥胸斜抱天邊月,玉手輕彈水面冰。
無限事,許多情。四弦絲竹苦丁寧。饒君撥盡相思調,待聽梧桐葉落聲。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驪歌一疊》。雙調,55字,平韻。
⑵羅帶:絲織的衣帶。
⑶殢(tì)人:迷戀人。
⑷酥胸:潔白潤澤的胸脯。
⑸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這裡指琵琶的聲音。
⑹四弦:即琵琶。
⑺絲竹:弦樂器與竹管樂器的總稱,泛指音樂。
⑻丁寧:形容樂器所發出的聲響。
⑼饒:任憑,儘管。

白話譯文

雙雙垂下的“羅帶”飛柔而美麗,連畫都比不上。嬌艷的姿色迷人,飄然得不能再輕盈了。潔白細嫩的手指,輕彈琵琶,發出如“水面冰”滑的聲音,
事很多,情也很多。琵琶彈奏出的音樂聲響中有你的愁緒。儘管你彈完相思調,但你這是單相思。請你等待著秋天的來臨,聽我彈撥那“梧桐落葉”的琵琶聲吧!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至六年(1073年),蘇軾任杭州通判。當時杭州,歌舞樓台聲細細,歌妓美女輕盈盈。身為朝廷官員,蘇軾也出入於其中。事後,蘇軾作該詞懷戀之。尊重歌妓人格,愛惜歌妓才藝,同情歌妓不幸遭遇。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上片寫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彈琵琶的美妙效果。“羅帶雙垂畫不成”,正面描寫琵琶歌女的服飾。“殢人嬌態最輕盈”,正面描寫琵琶歌女的容貌。“酥胸斜抱天邊月”,側面描寫琵琶歌女的胸脯。如“斜抱天邊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線美,象徵著潔白潤澤的源泉。“玉手輕彈水面冰”,側面描寫琵琶歌女的琵琶聲,圓潤清脆而悅耳,頗有“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韻味。前三句是從視角著筆的,後一句是從聽覺著筆的,感覺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靜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現在人的面前。
下片寫琵琶歌女的幽獨愁苦情態。“無限事,許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臨的“事”“情”的纏繞。“無限”言“事”之多,“許多”言“情”之泛。“四弦絲竹苦丁寧”,回答上面的泛問,“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絲竹”的“丁寧”聲中。有“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別離四弦聲,相思雙笛引。”(南朝梁簡文帝《生別離》)之意,一個“苦”字將琵琶歌女的愁態生動地刻畫出來了。“饒君撥盡相思調,待聽梧桐落葉聲”,為點題之筆。蘇軾以此襯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獨愁苦的情態。
全詞,蘇軾運用描寫與烘托的筆法,寫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酥胸斜抱天邊月,玉手輕彈水面冰”這一聯句特別美,特寫了琵琶歌女的側面倩影,特寫了琵琶歌女彈撥琵琶所發出的“水面冰”聲。平仄得當,對仗工整,頗富現代蒙太奇表現的韻律美。最後的“梧桐落葉聲”與“缺月掛疏桐”(《卜運算元·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為巧合的文筆。前者以聲寫人,後者以形寫人,都是為了刻畫“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歌女形象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名家評論

明代戲曲理論家沈際飛:(畫不成)三字精。仙染與俗墨異。意外意,琵琶箏笛聽之,形躁而志越,故彈得相思一半,有人腸斷, 何況撥盡。
中國蘇軾研究會會員饒學剛:取《琵琶行》之意,明顯地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響。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
鷓鴣天·佳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