鶻

古書上說的一種鳥,短尾,青黑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鶻
  • 外文名:accipiter
  • 拼音:gǔ、hú
  • GBK:F7BD
  • 筆畫數:14
  • 部首:骨
讀音,編碼,古籍解釋,鶻gǔ,鶻gǔ,

讀音

鶻【gǔ、hú】

編碼

鄭碼:LWRZ,U:9E58,GBK:F7BD
五筆:MEQG
筆畫數:14,部首:骨,筆順編號:2554 5251 135 45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古忽切,音骨。《說文》鶻鵃也。《玉篇》班鳩也。《爾雅·釋鳥》鶌鳩,鶻鵃。《注》似山雀而小,短尾,靑黑色,多聲,江東呼為鶻鵃。《本草》鶻鵃,一名鶻嘲。北人呼為𪈭鷜鳥。《張衡·東京賦》鶻嘲春鳴。《正字通》鶻多義,冬撮鳥之盈握者,夜燠其爪掌,旦縱之。禽經曰:鶻不擊胎。《李邕鶻賦》營全鳩以自暖,乃詰朝而自釋。
又官名。《左傳·昭十七年》鶻鵃氏司事也。
又舟名。《海物異名記》越人水戰,舟名海鶻。急流浴浪不溺。
又《廣韻》《集韻》𠀤戸八切,音滑。義同。
又《廣韻》戸骨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骨切,𠀤音搰。《廣韻》鶻,鳥名。鷹屬。
又回鶻。《唐書·回鶻傳》元魏時號高車部,隋曰韋紇,亦曰回紇,德宗時請改為回鶻。

鶻gǔ

(1)鶻gǔ
鶻
(2)鷙鳥名。即隼 [falcon]。部分隼屬動物的舊稱。
山上棲鶻。――宋·蘇軾石鐘山記
俊鶻摶水禽。――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山中棲鶻。
(3)又如:鶻雕(即斑鳩);鶻人(飼養獵鷹的人)。
另見 gǔ
(1)鶻hú
(2)[方]∶淹 [flood;submerge]
大家鶻得眼白,坐著喘息。――清·張南莊《何典》
húlún-tūnzǎo
(1)[swallowed a date whole]∶鶻侖:同“囫圇”,整個的。把棗整個兒吞下去,不辨滋味。
(2)[to do a thing without thought;to read without doing any thinking for oneself]∶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混或學習時生吞活剝,對所學的東西並不理解。
今動不動便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宋·朱熹《答許順之書》

鶻gǔ

(鶻)
gǔ ㄍㄨˇ
〔~鵃〕古書上說的一種鳥,短尾,青黑色。
accipiter
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50種隼形鳥類。或名「雀」鷹,有時被視為「真」鷹。鷹屬是最大的猛禽屬。鶻的翅寬而短,腳和尾長。非洲的小雀鷹(A. minullus)僅比鶇稍大,而北方的蒼鷹(A. gentilis)則體長約60公分(2呎)。鶻見於全球的森林地區。巢築於高大的樹上,由樹枝構成,內墊以柔軟的材料。每窩產3∼5枚白色綴以褐色塊斑的卵,由雌鶻孵卵,孵化期4∼5周。幼雛孵出5∼6周后即自己覓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