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田村

鶴田村

鶴田村位於東莞中堂鎮中部,在 107 國道東側,南潢路經村北部而過,東部與鳳沖接壤,西至東泊村,北與吳家涌和袁家涌接壤,南面隔東江支流與滘聯、蕉利相望。 2006 年,全村總面積約 2.16 平方千米,轄舊、新鶴田兩自然村,分 3 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 2210 人,洪氏占總人口的 75% 以上 , 與戴氏、徐氏為鶴田的三大姓氏,其餘黃、陳、袁、胡四姓共有 100 多人。 2006 年全村有外來人口 3300 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鶴田村
  • 所屬地區:東莞市
  • 面積: 2.16 平方千米
  • 人口:2210 人
立村沿革,經濟狀況,教育文體,

立村沿革

鶴田立村於明朝末年的明思宗崇貞年間 (1628 ~ 1644 年 ) ,傳說早年在東江南支流河灘邊住著幾戶扒蜆人家,靠捕撈魚、蜆生活。因江河沖積,這片河灘擴大上升成為土地,這幾戶扒蜆人家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逐漸以農為主,每當水起時節,河灘和田溝里有很多魚蝦出沒,引來鶴群覓食與棲息,白鶴、田疇和耕農交織成一幅人鶴和諧共處的大自然畫圖,立村時人們就把這地方取名為“鶴田村”。
早期落籍這小村莊的主要有胡、袁兩姓,後來由增城石灘來了幾戶姓洪的人家。又過了一段時期,一戶祖籍江西姓戴的江湖賣藝人家也在這裡落戶,後來又從東城鏊寺塘來了一戶姓徐的人家。洪氏家族善於生計,且繁衍較快,成了村中最大一姓;胡、袁兩家家景不裕,人口繁衍不多。晚清年間,某天一無名屍體漂擱在村前江邊的河灘上,(這片灘地後來因此而得名叫“水鬼洲”),引起村人驚恐,怕官府來查究而承擔莫須有責任,人們當天連夜商量出走,(按當時律例須天亮前離開才可脫干係)是夜終於有部分村人搬到村西較遠處住下,住下的地方日後成了一個自然村,因此村名叫“新鶴田”,原來的自然村就成了“舊鶴田”。在“水鬼洲”的南面江心上有一小島,因改革開放後,人們在小島附近大量泵河沙,此小島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逐漸縮小,直到消失。鶴田村南面臨江處有一個“長碼頭”,碼頭伸出到江心,故名“長碼頭”。在廣深公路的中堂大橋建成之前的數百年間,長碼頭邊的橫水渡是鶴田、吳家涌、袁家涌村民上莞城的主要渡口。

經濟狀況

20 世紀六十年代,鶴田大隊開辦紅磚土窯 1 座,至 1985 年改建成輪窯,於 2000 年停產拆除。 20 世紀 70 年代,大隊辦有麻綆廠,從廣州運回舊繩,拆洗後梳成麻綆再運回廣州以賺取加工費,麻綆廠開辦近 10 年後停產。 1984 年在南潢路兩邊建起廠房、鋪位出租, 1988 年中堂水泥二廠(鶴田水泥廠)投產,第一期投資 400 萬元。 1994 年水泥廠第二期擴建投資 800 萬元, 1995 年擴產竣工,年產水泥達 6.5 萬噸,鶴田水泥廠就成為該村的經濟支柱,後於 2004 年停產拆除。 1989 年村內民眾集資,建起了年產 4.5 萬噸的民營水泥廠(群星水泥廠), 2004 年停產拆除。 2002 年,全村企業及個體戶總數為 307 個,工業總產值為 5082 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 1728 萬元,農村人口年均純收入為 6756 元。
鶴田村

教育文體

鶴田村 1950 年以前有私塾國小 1 所, 1950 年鶴田國小成立,校址設在“東寧書舍”(村中部一祠堂),但只開設一、二年級,三年級以上要到袁家涌國小就讀,上學要過 3 座木橋,步行約 25 分鐘,此狀況持續了十多年。時近“文化大革命”才辦起完全國小,校址移至公社化時期所建的飯堂,並在新鶴田設一、二年級和三、四年級的複式教學班。 1982 年,村斥資 130 萬元在村東部建了新校,占地約 12 畝。 2001 年 12 月,再在村的南面建成新校,此學校地點適中,占地約 30 畝,建築面積 6000 平方米 ,內有燈光球場 1 個,共耗資 300 多萬元,從此,新鶴田自然村分教點取消。
鶴田村
鶴田村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村的文娛組頗活躍,年輕人深受薰陶 ,學生洪柏根於 1963 年考取廣東省粵劇學校(至 2002 年仍為中堂地區在該校學習過的唯一一人),一批村民樂手亦得到鍛鍊,時至現今,仍常有自娛自樂的拉、吹、彈、唱活動。龍舟活動頗活躍,鹹豐元年( 1851 年)中堂出大標,“鶴田飛龍”奪第一名, 1959 年中堂出大標,獲第二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