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沙

《鶴沙》出自《雲間志》,作者是劉禹錫。華亭縣的東邊,有一個地方叫鶴窠,多產生鶴,常常會聽到鶴鳴的聲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沙
  • 外文名:Crane sand
  • 出自:《雲間志》
  • 時間:1193年
  • 作者:劉禹錫
鶴沙
按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雲間志》纂成於上卷物產記;華亭縣之東,地名鶴窠,舊傳產鶴,故陸平原有‘華亭鶴唳’之嘆。《瘞鶴銘》謂“壬辰歲,得於華亭”。劉禹錫《鶴嘆詩》序亦云:“白樂天罷吳郡,挈雙鶴雛以歸,翔舞調態,一符相書,信華亭之尤物也”。
《雲間志》埸務:下砂鹽場鹽官廨舍,在縣東南九十里。下砂南埸在縣東南九十里。下砂北場,在華亭縣東南九十里下沙地區在開闢為鹽場之前,清代毛祥麟的《墨余錄》斷定:“鶴窠,即今之下沙也。”清末民初倪繩中的《南匯縣竹枝詞》云:“仙禽產自下沙鄉,叔道棲遲幾十霜。招鶴軒前風景好,鶴窠村里鶴坡塘。”《南匯縣誌》記載:“下沙鎮又名鶴沙鎮,是本縣古集鎮之一。相傳這一帶。原為盛產丹頂鶴的鶴窠村所在地。”原先的南匯縣下沙鎮,現已歸屬浦東新區航頭鎮;航頭鎮牌樓村十三組,就是下沙(又稱鶴沙)古鎮的策源地,也即舊時鶴窠村,其西端有條長著蘆葦的小河,村民皆稱之為鶴坡塘。
原為一片地僻風清的蘆葦沙灘,據歷朝編纂的《南匯縣誌》中記述:鶴坡,一名鶴窠村,相傳為東吳名將華亭侯陸遜養鶴處。旁有鶴坡塘,故下沙亦稱鶴沙。下沙所產鶴為丹頂、綠足、龜趺。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鶴,惟鶴巢村所出為得地,余皆凡格。”詩人孫怡詩證:“歸再傍南坡,坡村雜嵐氣,上有胎禽巢,不知育雛未。”傳說下沙所產之鶴,不卵而胎,為仙種。現下沙一帶還有鶴坡等地名。
(宋)張榮《過鶴沙詩》
一條晴雪凍寒溪,寂寂芳塘路不迷。野鶴何年海外去,荒雞此路午前啼。
淡雲欲鎖千村合,麗日高烘萬樹齊。聞道沙中多石筍,幾時纔得出污泥。
孫怡 詩
歸舟傍南坡,坡樹雜嵐氣。
上有胎禽巢,不知育雛未。
松江府志卷之五 鶴
松壤地不多,而物產有名天下者力耕殖勤織紡也。餘凡有資 於生人者得具列之亦 因以見土風之消長雲。
禽之屬十二 鶴
念懷録鶴惟華亭鶴窠村,所出為得地他難,有凡格也瘞鶴銘亦謂壬辰歲得之華亭鶴窠即下沙(今屬上海浦東鶴沙新城一帶)至今多鶴賞詢之士人實自海東來馴養久乃生唯以足有龜紋者貴。
梁江淹詩華亭失侶鶴乗軒寵遂終三山凌苦霧 千里激悲風 心危白露下 聲斷彩弦中 何言斯物孌 翻覆似遼東。
清《分建南匯縣誌》卷十五記載;相傳出下砂鶴窠 丹頂綠足龜跌,今海上有之.
北宋名相王旦二子王沖後裔,汴梁蘆城人,逖字仲儒號八三,生二子。北宋靖康元年中進士,通經學,熟掌故,人正直,嚴操守。官至太常少聊,徏金陵,臨安入居華亭鶴沙為宋室南遷時王氏‘南渡始祖’ 。清《上海縣誌》,《南匯新志》卷之十三王逖又作(迪)卒葬於下沙,明代《歸有光集》、,《震川集》卷之十五也記載;雙鶴軒記;華亭故產鶴,上海下沙又名鶴沙有鶴巢村,所產鶴號為仙品。明代王氏宗祠(三槐鶴沙祖訓)《王氏三槐堂銘》謂:‘修德於身,責報於天。取必於數年之後,如持左裒,交手相付。三槐王旦後人南渡遷居松江府(華亭)上海縣下沙。有史為證光緒《南匯縣誌》卷十八 人物誌六游寓;有記載的宋代名人;談怡、李邃、王迪(逖)、吳潛、陸文祥、瞿榆維遷居鶴沙。宋室南渡時曾引來了大常寺少卿王逖[迪]、參軍瞿榆維和吳潛(南宋淳祐年間任左丞相)的父親等一批名士在此定居下來,到元代,還引來了著名書畫家趙盂頫 (1254年-1322年)和文學家楊瑀 (1285年-1361年)等一大批文人學者經常來此遨遊息居。眾多文士的到來既為這裡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同時也使這裡變成了一個人文薈萃之地。以後,這裡的鶴雖然不知已於“何年海外去”了,但是此處“招鶴軒前的好風景”和“鶴窠村裡的鶴坡塘”卻依然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吸引著大家能繼續來此一游,追憶那世事之悠悠。
鶴沙鎮在上海縣長人鄉十九保地。下沙塲鹽課司在上海縣下沙鎮宋置。正統五年,都御史朱與言奏分三場。本場內分五團。下沙二場在十九保,內設三團。下沙三場鹽課司在十七保,內分三團。
鶴沙地區形成集鎮,根據史志的記載,那應該是南宋乾、淳年間(1165年-1189年)華亭縣設定浦東、袁埠、青村、下沙、南蹌五大鹽場以後的事情了,由於下沙鹽司署設定在這裡,才使這裡逐漸成集,並從此改名成了下沙鎮。
南宋末期,特別是元代,是鶴沙鎮最為興旺的時期,在此期間不僅由於這裡是下沙鹽場鹽監司署的所在地,而且這裡同時還是當時統轄下沙(下沙分三場;一場是新場,第三場在川沙。三場分九團。一團到九團)、青村(在奉城西)、袁埠、浦東(古代浦東鹽場在寶山而不是現在的浦東新區)、橫浦(原南蹌)5大鹽場的兩浙鹽場松江分司的所在地,因此當時下沙鎮官商雲集的確繁榮已極,儼然已成了當時松江東部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鶴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