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王廟(河北省內丘縣廟宇)

鵲王廟(河北省內丘縣廟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鵲王廟,俗稱神頭廟,又名扁鵲廟、鵲山祠、鵲山神應王廟。位於河北省內丘縣城西21.8公里的神頭村。1982年7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十五年《順德府志》記載:“鵲山廟者,祀扁鵲也”。 內丘扁鵲廟,始建年代久遠。據 《魏書·地形志》載:“中丘前漢屬常山,後漢,晉屬趙國,晉亂罷,太和二十一年,復有中丘城,伯陽城,鵲山祠”。太和即北魏孝文帝年號,二十一年即公元497年,中丘即今內丘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鵲王廟
  • 地址:河北省內丘縣
  • 記載:《順德府志》
  • 時間:至元五年 (1268年)
邢台鵲王廟,來歷形成,建築特點,扁鵲廟祭祀,扁鵲廟詩韻,

邢台鵲王廟

來歷形成

至元五年 (1268年)《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碑記:“漢唐以來,像而祀之舊矣,五季之未,數經殘記。周顯健中安國軍節度使陳思讓為重修之,是時碑刻已有王稱”。清康熙七年(1668年)《內丘縣誌》記:“鵲山廟在鵲山下,漢唐已有之,不詳始建,宋仁宗璽封神應王,元學士王鶚,明諭德謝遷有記,三月初旬,來祀者方千里,歷代詩文不可勝記”。據廟內現藏碑刻記載:在宋仁宗天聖九年 (1031年)修其房廊,“光華四出”;復經宋神宗熙寧二年 (1069年)修繕後,“重檐密廡,森然如翼,巍然可觀”;金明昌元年 (1190年),內丘縣令趙實率眾監修後畫檐雕梁,所以稱之“其廟自古以來未有似今完備者哉”。逾數十載,又一場劫難火焚,蕩然無存。大蒙古國國朝龍興癸未歲(1223年),節度副使蘇仲毅然昌率重葺舊基,元提點太醫顏天翼糾材募工,重修之,後經明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萬曆六年 (1587年)、萬曆十三年 (1585年)、天啟元年 (1621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等修繕。從以上歷代重修碑文中可了解到:扁鵲廟的每次修葺、重建、修繕大都是由官方牽頭來完成的。

建築特點

扁鵲廟群總體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由扁鵲殿、后土殷、玉皇殿、三霄殿、百子殿、藥王廟、山門、獻殿、回生橋、橋樓、碑樓、三清樓閣、道士院等20多座單體建築組成,總體布局合理,結構緊湊;是北方典型的道教廟群。屋頂類型有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廡殿頂、卷棚頂等。由這些屋頂類型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複雜形體,說明古代工匠們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廟群形制的特點:四周群山環繞,諸殿坐落其中,廟前河水涓涓,地勢逐漸加高,依山隨勢建築,軸線對稱分布,景致獨具特色,實屬風水寶地。總體建築以天 (玉皇)、地 (后土)、人 (扁鵲)三才者布局,其中三大殿為整個廟群的主體,配殿建築與主體建築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形成格局,乃一方勝地。古時,帝臣官宦、文人騷客、隱人居士、善男信女,蒞此攬勝觀光,朝山祭聖。又為這裡留下了眾多得詩碣、碑文、石刻等文物古蹟。 扁鵲殿為該廟群的主體建築之一,屬大式建築,是祭祀扁鵲之處所。坐北面南,平面呈長方形,通高11。1米,面闊七間,長21。78米,進深三間,寬9。94米,占地面積426平方米。系單檐布瓦九脊歇山頂,柱網布局採用減柱、移柱並用,擴大殿內空間。四周斗拱44攢,單材12。5、足材18厘米,為五鋪作雙下昂里抄計心造。梁架結構為六椽前後對搭牽用四柱,徹上露明造,無施叉手,托腳、各節點均施攀間拱及駝墩支墊,經修繕後仍保留元代的建築風格。
鵲王廟
據明萬曆六年 《重修鵲山廟記》碑載:“……是故由周而來,歷二乾載矣,人之駿奔,而俎豆者……”。說明祭祀扁鵲的活動久遠。既然有祭祀活動,那么最起碼要有祭祀的場所,所以祭祀的場所也可能是一座不成型的小廟,也許原廟的建築開始較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對其崇敬程度的升級,其廟逐漸變大。從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來看:西漢以前以高台建築為主,主要建築是宮殿、都城及禮制建築;東漢至南北朝時期,高台建築開始衰落直至消失,木結構建築興起,主要建築出現寺廟等建築。可見原來的小廟只不過是現存建築的雛形,扁鵲殿的成型建築年代在漢或早於漢。為何建築年代如此久遠,可現存的建築竟為元代建築風格呢?該殿千餘年來,風剝雨蝕,飽經滄桑,在歷史上曾毀於兵燹、或人為的破壞等,保存至今實為不易。從中可以看出,歷代人們對扁鵲其人、其廟的追崇、欽佩程度,也充分體現出該殿的名望和價值。最後一次大規模重修是在元朝初年,其殿現存的大木構件也多為元代。 在1997年落架大修清理該殿基礎時,竟發現原基址比現存的基礎要大一圈,四周各外沿1米左右。說明現存大殿是元初在火焚後的廢墟上重建的。可證實在元代前該殿四周確帶房廊,這樣正好和歷代碑文記載相吻合。
整個廟群是以扁鵲殿為起點,增設了具有道教色彩的廟宇,形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道教廟群。可惜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僅存無幾。
當今社會,通過多種集資渠道,對現存的扁鵲殿、后土前殿、后土總司殿、藥王廟、廣生殿、山門、回生橋、玉皇殿等古建築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繕,保持原貌,修舊如舊。各種建築和諧相融,與歷代官吏,名人題寫的詩碣、碑文及九龍石柏、扁鵲墓地等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也折射出自建廟至歷代修廟的滄桑歷史。
全國各地扁鵲廟有之,唯屬內丘扁鵲廟創建年代最早,影響最大。改革開放以來,來此觀光旅遊,朝拜醫祖者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農曆三月廟會期間,更是人山人海。當今社會美國友人、日本學者、新加坡道教協會、中華醫學會、北京、濟南、邯鄲、太原、安陽等地的人們都慕名前來,踏赴尋舊訪古之路,瞻仰扁鵲神容、玲聽美麗傳說、飽覽鵲山勝景、追尋神醫足跡、探索有關醫術,……,真可謂:“磊磊山形千古仰,巍巍廟貌四方欽”。

扁鵲廟祭祀

邢台扁鵲廟的祭祀活動,根據碑刻記載可以上溯至戰國時期,有悠久的歷史根源。後周顯德年(954一959年)間,安國軍節度使陳思讓重修鵲山祠時,碑刻已有王稱。宋嘉佑初年(1056年),宋仁宗患疾,遣使至廟求醫,病癒賜封扁鵲“神應”之號。由於扁鵲累受朝封,到祠祀典的規格較高。明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重修鵲山廟記》載:“迄今季春之月,有司歲以典禮從事,遠近士女執香幣奉牲醴,以致誠悃者爭先而趨。”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重修鵲山后土諸殿碑記)亦載:“至今二千餘年,歷代褒封,太府歲祭王之……”。
祭祀,朝拜扁鵲的人員層次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所不有。清內丘邑令施彥士曾賦詩記述廟會祭祀扁鵲之盛況:
夙聞上池水,今謁鵲王神。榱桷千年寺,牲牢九縣人。
是真風俗地,況值祓除辰。盛會年年有,何妨聽我民。
除碑刻所記太府,有司歲以典禮祭祠外,朝廷亦派員到鵲山祠致祭。元中統元年(1260年),宣差太醫提點李國偵奉皇帝聖旨致祭五嶽四讀,敬謁鵲山神應王祠,且申報謝。元中統三年(1262年)皇闕 門逸士訾洞春特奉皇帝聖旨降祭東海淵聖廣德王廟,敬謁致祭鵲山神應王之祠。元至元十七年(1281年),永寧王令旨,八班妃子懿旨,特差太醫王口善降香致祭鵲山神應王之祠,以申報謝。元至元二十三年(1287年),皇太子……致祭……鵲山神應王之祠。
歷代府縣有司致祭均按定製規格施行。
扁鵲廟會期間,在朝拜、祭祀扁鵲的同時,還常常要舉行一些內容豐富的宗教儀式。其中有為神的誕辰舉行的祀典,有為官府和民間信徒舉行齋醮以祈求太平,風調雨順或祈福消災,還有民間的燒香拜神等活動。 齋醮 齋醮,俗稱做道場,打醮,是道教祭祀神靈的一種宗教儀式。齋醮的天數和法師人數多少,視道場大小而定。時間一般是三天,法師一般是三人或五人,道眾四人或六人,音樂吹打伴奏者數人。主醮的法師,由年高德重的長者擔任,稱之謂“高功”,位於中央。上首法師稱“都講”,主持壇內經卷;下首法師稱“監齋”",主持壇內的一切儀式;道眾稱“表白”;樂隊在左右兩邊。齋醮從擺壇、起鼓、開壇、迎神、淨壇、念咒、禮誥,到上表、轉供、焚褚、誦經、下座、送聖、收壇都按照嚴格複雜的程式進行。所上的“水、果、香、花、燈、茶、食、寶、符、衣”,稱之謂“十供養”,也有道教深刻的含義。

扁鵲廟詩韻

謁鵲王廟
馮善 (知府)
新晴西上鵲峰巔,絕壁森森北斗連,台殿高低來畫星,笙簫縹緲入雲邊。
風迥藥圃春光寂,雨過丹爐草色芊,安將當時醫國手,為療雕瘵錫長年。
題九龍橋
元·不忽木
相彼山泉源本清,太平君子濯塵纓。
泠泠似與遊人說,說盡今來古往情。
詠九龍橋石柏
崔數仞
柏生山石石生柏,根入石山山作根。
山石柏根同一體,石山不老柏常存。
詩一首
魏大本
東皋來往熟,荒墓幾生愁,
術自長桑君,名因野艾留。
魂搖瀛海月,祭應楚江舟,
何恨庸醫妒,明珠可暗投。
碑詩(之一)
明·張元孝
前朝廟貌枕山巔,金碧輝煌鼎煥年。
臨澗古楊蟠黛色,當階瑤草帶蒼顏。
技臻神品由天授,思入玄機奪化權。
我有靈丹人不識,用時還解壽顛連。
碑詩(之二)
明·張元孝
壽域天開百丈閒,萬家工力極經營。
遙連北極分丹栱,直削西山作畫屏。
調劑當時真國手,追崇異代見民情。
空庭鵲噪梧桐冷,靈藥滿山雲自橫。
碑詩 (之三)
何德嚴
名自春秋顯,王稱趙宋推。
宮完神力應,未若我元時。
碑詩 (之四)
元·劉德淵
鵲山萬疊郁蒼蒼,廟兒尊嚴神應王。
玉帛時來千里供,戶楹風渡百花香。
有功在禮宜歆禩,生死口謙本自當。
今代蒸民多疾苦,更竭救俾平康。
碑詩 (之五)
劉朴
三日齊尻擬坐壇,鞠躬來謁鵲王山。
乾巛仰上神功大,香火依然廟兒閒。
和氣滿川春煦煦,恩波千里玉潺潺。
逢人每悉慈親事,愧乏雄文囷世間。
碑詩 (之六)
元·天翼
風照攏除首,與客聯鑲口翠微。
山店買來粥美,水鄉尋得鱖魚肥。
關關啼鳥喧盈耳,片片飛花爭撲衣。
懇至詹依神定享,口景詠而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