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頭古城

鵝頭古城

鵝頭古城位於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鵝頭村鵝頭山腰上(亦稱鰲山),相傳是“鵝穴”,地形如鵝頭一樣,從大蚶山的一脈向北直伸興化灣。鵝頭略偏西,高約海拔80米,三面環海,連綿數里。整座山猶如一隻天鵝,橫臥在碧波萬頃的興化灣上。每當退潮,遼闊的海灣呈現出左右兩條沙灘脊樑,遠遠望去,如天鵝展翅欲飛。此鵝頭自唐末黃滔、羅隱等游大蚶山後,漸有名氣,宋代漸興旺起來。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外地海船從石城駛進興化灣,向北繞過大蚶山,很容易駛進鵝頭港,此港風平浪靜,碼頭低平,船一靠岸,極易裝卸貨物,是個天然良港,因此整個港口船桅林立,商賈雲集,商行貨棧也應運而生,鵝頭成了莆仙永貨物集散地。此外還曾建石頭城堡,以保護集市容、貿貨倉。民間流傳二句俗語:“先有鵝頭,後有紅頭(涵江)”;“有了紅頭,而無鵝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鵝頭古城
  • 地理位置: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鵝頭村鵝頭山腰上(亦稱鰲山) 
  • 海拔 :80米
  • 形態:猶如一隻天鵝
古城簡介,歷史傳說,

古城簡介

鵝頭古城位於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鵝頭村鵝頭山腰上(亦稱鰲山),鵝頭略偏西,海拔80米,三面環海,連綿數里。整座山猶如一隻天鵝,橫臥在碧波萬頃興化灣。每當退潮,遼闊海灣現出左右兩條沙灘脊樑,遠望如天鵝展翅欲飛。
鵝頭城自唐末黃滔、羅隱等游大蚶山後,漸有名氣,宋代逐漸興旺。這裡地理位置優越,海船從石城駛入興化灣,繞過大蚶山,便進鵝頭港。港口風平浪靜,碼頭低平,船一靠岸,極易裝卸貨物,是個天然良港,當年船桅林立,商賈雲集,商行貨棧也應運而生,鵝頭成了莆、仙、永貨物集散地。此外,還曾建石頭城堡,以保護集市、貨倉,民間有“先有鵝頭,後有涵頭(涵江)”之說。

歷史傳說

明成化元年(1465),岳正來莆任興化知府,在任三年,就乞休回家。岳太守也曾慕名來游鵝頭,他特意在鵝頭鼻尾神仙曾坐著釣鰲處豎立的大岩石上刻了“釣鰲處”三大字。結果鵝的頭部被刺傷,最終死了。
古代的鵝頭,名揚全國,名氣勝過莆田涵江,當年北宋徽、欽二帝被金兵虜去而亡,北方官民紛紛南下避難,也多走水路,從鵝頭登入。連南宋末帝趙昺躲避元兵,也從鵝頭登入,上了大蚶山,將至天雲洞時,力疲口渴,尋見路旁巨石下有口清泉,飲即止渴。因大蚶山周圍海水環繞,雲霧漫漫,山色朦朧,疑雨將至,而觸景生情遂與陸秀夫在巨石上留下:“致雨龍池”四個大字,現尚在。此池雖淺,但大雨不溢、大旱不竭。現為蚶山十景之一。
“第一山”石刻,相傳為米芾所題“第一山”石刻,相傳為米芾所題
傳說:明正德君下江南時,也慕名來到鵝頭。當時正值六月暑天,他走到村頭路邊巨石下乘涼,一陣海風吹來清涼爽人,正德君頓覺心曠神怡,他仰首觀望巨石高大雄偉,不由脫口贊曰:此天下第一山也!他隨後走進村頭五帝廟,已夕陽西下,當夜就宿廟中,但蚊子嗡嗡難以成眠,便道:“小畜!不得在此侵擾”。就安靜地睡著了。據說至今廟內正德君睡過的地方一隻蚊子也沒。他回朝後與朝臣談及鵝頭第一山事,吏部尚書吳鳳盛(鵝頭人)聽後,即請書法家寫下“第一山”三字,托回家鄉刻在巨石上,至今尚在。(我去拍照時看到下面還刻有米蔕二小字)
鵝頭港海運出入裝卸雖然很容易,但貨物集散難,因鵝頭地處沿海,比較偏僻,陸地交通非常不便。有識之和商人們便探訪尋找更適宜的海運地點,如:白湖、寧海、三江口、涵江等。涵江當時有省道通過,交通方便,於是最終定為涵江,大輪船進三江口駁運去涵江。
明萬曆十三年(1585)林龍江命弟子在北高汀江村的赤嶼上建航標塔(塔子塔)為輪船進三江口做準備。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莆田海外發生八級地震,致使鵝頭古城毀壞,現只剩一段古城牆遺址。城中的99個古井,有的被填埋,有的作為在廢墟上種瓜菜的水源。我去看時,嘗了一口井水,又清又甜。傳說若有100口以上井會出皇帝,井就不會被毀了。現在鵝頭碼頭還在,有2——3里長,還停靠著好多漁船、運輸船,篙杯島的漁船來大陸都停靠在鵝頭碼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