鵜鶘星雲

鵜鶘星雲

鵜鶘星雲,因為看起來像一隻鵜鶘,所以被命名為鵜鶘星雲。在該星雲上部區域,似乎被雕琢過的形狀其實是氣體和塵埃在年輕、活躍的恆星的侵蝕下而形成的。從年輕亮星所發出的高能量光線漸漸地將鵜鶘星雲的冷氣體加熱成熱氣體,使得冷熱氣體之間,形成一層向前移動的電離氣體鋒面。電離氣體鋒面不斷後退,由於較冷氣體和塵埃填充電離氣體鋒面後退留下的真空,所以形成了延伸幾光年的“卷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鵜鶘星雲
  • 外文名:PelicanNebula
  • 別稱:IC5070;塘鵝星雲
  • 分類:發射星雲
  • 星座:天鵝座(Cygnus)
  • 距地距離:約1,500光年
  • 命名:因為看起來像一隻鵜鶘
  • 寬度:50光年
簡介,成因,現狀,形態,IC5067,結構,

簡介

鵜鶘星雲,看起來像一隻鵜鶘,因此被命名為鵜鶘星雲。這個發射星雲的寬度大約是50光年,距離我們約1500光年,它們被一個暗吸收星雲分成了兩個部分。這張美輪美奐的偽彩色照片捕捉到了星雲的倩影,位於前方的亮離子以及黑暗塵埃雲的細節。
鵜鶘星雲
鵜鶘星雲又名為IC5070,位在又高又遠的天鵝座(Cygnus)內,這張影像呈現了這個美麗星雲大約30光年寬的區域。
在鵜鶘星雲上部區域,似乎被雕琢過的形狀其實是氣體和塵埃在年輕、活躍的恆星的侵蝕下而形成的。形成一層向前移動的電離氣體鋒面。電離氣體鋒面不斷後退,由於較冷氣體和塵埃填充電離氣體鋒面後退留下的真空,所以形成了延伸幾光年的“卷鬚”。

成因

鵜鶘星雲中發生了什麼事呢?從年輕亮星所發出的高能量光線漸漸地將鵜鶘星雲的冷氣體加熱成熱氣體,使得冷熱氣體之間,形成一層向前移動的游離氣體鋒面。大部分的亮星都是位於照片的上方,而也有部分的游離氣體鋒面橫跨照片的左上角。沿著這些鋒面可以看到由冷而密實的氣體所形成的複雜絲狀結構。

現狀

數百萬年之後,鵜鶘星雲將不再是現在的鵜鶘般模樣,這些雲氣恆星將會重新分配取得另一種新的平衡狀態。張照片是由美國亞利桑那州基特峰國家天文台中4米口徑的馬亞望遠鏡所拍攝的。中下方一個圓形的橙色亮圈,並不是真實的影像。這個又稱為IC 5070的鵜鶘星雲是位於天鵝座方向1800光年遠處,跨幅約有30光年那么大。

形態

這是埃利亞斯-喬丹在2009年6月拍攝下的美輪美奐的鵜鶘星雲照片埃利亞斯-喬丹在2009年6月拍攝下的美輪美奐的鵜鶘星雲照片。當時他使用的是SBIG STL11000M天文照相機,並藉助高橋FRC 300望遠鏡(Takahashi FRC 300)拍攝下這張照片。曝光時間為114分鐘。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自家的後院裡,埃利亞斯-喬丹僅僅憑藉普通設備就能拍攝下2000光年之外如此美麗的星系,不得不令人讚嘆。
鵜鶘星雲鵜鶘星雲
北美洲星雲是天鵝座內另一個具有熟悉外觀的發射星雲,相當地巧,這隻宇宙級的鵜鶘正好在北美洲星雲的“東岸”外面。事實上,鵜鶘星雲和北美洲星雲是一個大型恆星形成區的一部份。從地球看出去,一道黝黑的塵埃雲恰好橫過上面這張彩色美麗影像的左上方,分隔了這兩個明亮的星雲,造成它們像是獨立天體的假象。在鵜鶘星雲之內,黝黑的塵埃雲形成它的眼睛和長長的鳥嘴,而游離雲氣的明亮前緣形成它彎彎的頭部和脖子。雖然它的距離和獵戶座大星雲差不多,不過複雜的鵜鶘星雲和北美洲星雲,卻是令天文學家相當頭痛的研究難題。

IC5067

在這張生動的宇宙影像中具有顯著放射特徵的隆起被編錄為IC5067。巨大發射星雲內有著奇特形狀的部分被成為鵜鶘星雲,這個隆起覆蓋大約10光年,下面是鵜鶘星雲內彎曲的頭和脖子。這張假色影像是哈勃望遠鏡拍攝這個恆星形成區域得到的,它將星雲內原子發出的窄波發射光線轉變為一幅廣受歡迎的彩色趣味圖。在影像中跨度約1/2度,具有黑暗奇異形狀的是冷暗氣體塵埃雲,在經過熾熱大質量恆星吹出的恆星風和放射線的侵蝕下而形成。對一些被侵蝕了的雲團拍攝的特寫影像清楚地顯示了新誕生恆星的跡象。鵜鶘星雲本身也被稱為IC 5070,距離我們大約2,000光年遠。在天鵝座內明亮的天津四東北方向上就能找到它。

結構

鵜鶘星雲是天鵝座方向的一個鳥形星雲,它是一個點綴著新近形成的恆星但又糾纏著眾多暗塵埃的地方。這些塵埃顆粒受到被年輕恆星發出的星風所驅散。在上圖中可以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赫比-哈羅噴流正從右面的一顆恆星噴發出來,幫助摧毀一個包裹這顆恆星的長長塵埃柱。上圖經過了科學的上色,以突出主要由氫和氦構成的鵜鶘星雲中少量的氮離子,氧離子和硫離子輻射的光。鵜鶘星雲(IC 5067和IC 5070)距離約2000光年,藉助小型望遠鏡可以在明亮的天津四的東北方向看到它。
鵜鶘星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