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樂府道堂

鴻樂府道堂

中國伊斯蘭教哲赫林耶第四輩穆熱師德的道堂及拱北。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金積堡西北數里處。系一。庭院中部加蓋一永久性平頂天棚,用側面天窗採光,將左右廂房變成廊屋,與天棚連為一體,寬敞宏大。正面大廳前後檐均使用大玻璃窗,可遠眺後院的拱北群。堂內全用本色木面,雕刻精緻。大廳外圍廊,上為平頂及楣子,加小垂柱,裝飾華麗。道堂左側為住宅區,分成許多院落,均為平房。其南部為客房、廚房等。道堂右側為果樹園,中建涼亭一座。周圍廊式,下為高台,上為平頂。每逢該派重大宗教節日,遠近教民均來此舉行紀念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鴻樂府道堂
  • 地點:寧夏青銅峽市峽口鎮任橋村
  • 建於:清乾隆末年
  • 類別:中國古典三合院式建築群
歷史變遷,鴻樂府始建於清乾隆末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辛亥革命勝利後,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

歷史變遷

鴻樂府,位於寧夏青銅峽市峽口鎮任橋村,是我國伊斯蘭教四大門宦之一的哲赫忍耶第四輩教主馬以德的道堂和拱北所在地,安葬有部分哲派歷史上殉教義士,是哲赫忍耶門宦沙溝支系的傳教活動中心之一,已有220年的歷史。幾經戰亂,多次損毀和重建,是哲赫忍耶歷史的重要見證。

鴻樂府始建於清乾隆末年

在此之前,哲赫忍耶始傳教主馬明心就曾在寧夏的金積堡一帶游坊,發展了一些教徒。到清乾隆末年,鴻樂府、金積已廣有哲派信眾。但田五回民起義(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後清政府明令“永禁回民不得立新教”,鴻樂府亦被清廷封禁。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馬達天繼承穆憲章成為第三代教主掌教後,在寧夏金積堡暗設道堂,秘密經管教務,哲赫忍耶教派傳教活動始又恢復。期間由於教徒執意主張,鴻樂府又行擴建。據傳:馬達天被捕遇事的起因就是由於信眾力主擴修,引起了清廷注意。《哲赫忍耶道統史小集》中記載:“他們再三強求,他無奈接受了他們的要求(指修建房子一事)。他們開始修建,教主很擔憂。一天,鴻樂府大爺(指馬達天之子馬以德)看房屋。……教主氣憤地說:多斯他尼信徒今天也要給我修房子,明天也要給我修房子,他們簡直是不希望我的子孫留下來!”這次擴建,築有大殿、住房和拱北。加之宗教活動禮拜、念經多在夜間,清廷便以“夜聚明散”的罪名將馬達天押送蘭州,再發配黑龍江,後途中疫歿于吉林船廠。鴻樂府也被封禁,家產充公,鄉鄰自避,鴻樂府隨之冷落,幾近荒廢。
馬達天亡故後,教主之位傳給其長子馬以德。馬以德品學兼優,富有智謀。時值清政府內憂外患,對西北地區新教禁御漸漸鬆弛,馬以德便逐漸在金積堡公開設立道堂,開始經營教務,派出“熱依斯”(即代替教主辦當地教務的人)主持新疆、雲南教務,遂使哲派門宦重新振起,鴻樂府再度成為哲派傳教中心,並隨之進一步得到修繕。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馬以德歸真並葬於金積堡鴻樂府,建有拱北,教權傳於長子馬化龍。馬化龍精明德重,捐官獲得清廷千總的武職官銜,加上他善於經商,遂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哲赫忍耶也空前繁榮,教徒遍及甘肅、青海、新疆、雲南、吉林等地,其活動區域均超過前輩。廣大教眾紛紛不遠萬里來鴻樂府拜謁。鹹豐年間,馬化龍即對鴻樂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修建了鴻樂府拱北、道堂,光禮拜亭就達200餘間,墳地40畝。同時在金積堡建土城,內修東府、西府,名之“保生寨”。當時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金積堡,霧騰騰,松林園子綠鶯鶯;鴻樂府,賽北京……”鴻樂府修建後的興盛由此可見。
鴻樂府的再次擴建引起了官府的警惕和懷疑,申奏朝廷說馬化龍有“叛君自主,封土開疆之舉。”隨之即派兵進行了防範。

清同治元年(1862年)

繼陝西白彥虎領導的回民起義之後,甘肅平涼、河州,青海西寧,寧夏同心等地回民揭竿而起。十月,馬化龍積極回響攻占了靈州城。這時陝西各地起義回民在清政府的軍事壓力下,相繼向金積堡馬化龍處匯集,鴻樂府便成為當時西北回民反清鬥爭的重要根據地之一。同治六年(1867年),左宗堂統湘軍20萬強攻金積堡,義軍與清軍相持數年。同治十年(1871年),鴻樂府被攻破,馬化龍父子被凌遲處死,全家300餘口慘遭殺害。清軍強占鴻樂府後,燒毀道堂、挖墳掘墓,夷平“拱北”,使鴻樂府遭到了徹底的毀棄。隨後,清政府採取移民政策,將原金積堡的回民12000餘人遷到固原山區,將鴻樂府附近居住的陝西回民9000餘人遷到化平(今涇源縣),鴻樂府遂人地荒疏,再次敗落。

辛亥革命勝利後

哲赫忍耶門宦由漸漸由衰而興。期間,信眾又在原址重修鴻樂府,恢復道堂,新建殿台、拱北。民國9年(1920年)12月17日固原大地震,馬元章遇難,其四子馬震武接任沙溝支系教主後,於1922年—1924年間對鴻樂府又進行了擴建,增建了住宅、客房,宰牲院和花園。道堂採用大玻璃窗,內部雕刻精緻,整個建築莊嚴華美。到民國29年(1940年),鴻樂府道堂已有院落15個,占地13.33公傾,房屋290多間,成為園林式宗教勝地。每逢先烈忌日,甘肅、新疆、雲南等地教徒前來上墳跟“爾埋里”。同年,鴻樂府被列為市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保護。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

8月,峽口公社任橋大隊的部分民眾和紅衛兵拆毀了鴻樂府道堂、平毀了馬震武墓,使鴻樂府再度毀壞,拱北也成廢墟。1976年修馬蓮渠時渠道自墳地穿過,1978年新修吳青公路時又從鴻樂府址上通過,使鴻樂府名存實亡。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自治區、市人民政府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將吳青公路和馬蓮渠從鴻樂府的拱北原址上改道繞過,並進行了賠償。1979年—1989年,鴻樂府相繼進行修復和重建。新建的鴻樂府占地6.706公傾,室宇整齊,院落清潔,府寺壯觀。每逢伊斯蘭教重大節日及哲派先烈忌日,信眾從四面八方來此雲集,進行誦經紀念。當地回漢人民團結和睦,鴻樂府再現宗教聖地繁榮景象。
鴻樂府道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