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墓群

鴻山墓群

鴻山墓群是位於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珍貴的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在江蘇省無錫市鴻山鎮東部,北依太伯瀆,南靠九曲河,東接漕湖與蘇州相望。在鴻山遺址約7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布大型土台、土墩約118餘座。其考古發掘成果被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鴻山墓群
  • 出土地點:江蘇省無錫市鴻山鎮
  •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
墓群文物,保護措施,措施論證,政府保護,措施規劃,總體規劃,

墓群文物

鴻山墓群實際為春秋戰國時期吳越貴族的墓葬群。
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貴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規律,並將墓葬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國貴族的5個等級。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隨葬品。其中丘承墩一座長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國貴族墓葬,是僅次於紹興印山越王墓的越國第二大墓,分為墓道、主室、後室3部分,主室還用木板隔成南北側室。
該墓共隨葬各類器物1100餘件,大多為精美絕倫的成組成套的青瓷禮器、樂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為止江浙一帶所發現的最高等級的越國隨葬品的風采。500餘件青瓷和硬陶樂器堪稱龐大的地下樂器庫,既有中原式甬鐘、,也有越式的淳于、丁寧、、鈴形器,還有以往從未確認的,樂器的數量和品類可與曾侯乙墓相媲美;玉器中既有葬玉、劍飾,亦有佩玉,而成雙成對的“五璜佩”,當為春秋戰國時期最高等級的配飾;尤其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玻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是研究玻璃起源與中外文化交流的難得材料。
鴻山貴族墓地的時代為戰國早期,即越國最強盛的越王勾踐時期,出土文物豐富,等級差別明顯,是繼印山大墓之後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對越文化及越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06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保護措施

措施論證

江蘇省文物局在無錫市組織召開了鴻山墓群保護總體規劃專家論證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及規劃的十餘位專家,對無錫市鴻山墓群的保護規划進行了廣泛論證。論證會由省文化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王慧芬主持,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顧玉才以及無錫市委、市政府、文化局、規劃局、新區的有關領導等出席了會議。

政府保護

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地自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後,特別是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國家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無錫市政府都給予了高度重視,無錫市政府為了在當地大規模基本建設中,有效地保護鴻山墓群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提高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性,積極發揮文化遺產在地方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適時調整了建設規劃,明確了鴻山墓群的保護控制範圍,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對大遺址保護的要求,專門委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編制了《鴻山墓群保護總體規劃》,為今後進一步實施鴻山墓群的保護和建設措施提供了依據。

措施規劃

《鴻山墓群保護總體規劃》通過對鴻山墓群的自然、社會環境和歷史概況的分析,對該墓群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進行了充分的評估,編制了該墓群的保護原則和策略,確定了該墓群的文物保護區劃和保護利用措施,制定了該墓群的研究、利用、管理的要求。與會專家經過認真、充分的討論,認為該規劃合理、科學、可行,符合文物保護規劃編制要求。該規劃是在認真調研,充分消化考古資料、歷史文獻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廣泛聽取相關單位和專家意見,將墓群的本體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展示利用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有機結合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地域典型示範作用的文物保護總體規劃。該規劃對保護範圍、建設控制、環境控制地帶的界劃基本合理,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時對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出了科學的意見要求。

總體規劃

依據保護總體規劃,當地政府在未來15年內,將採取墓群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為一體的“遺址公園”方式,投資數億資金,統籌遺產保護所涉及的土地資源、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體現該墓群的遺產保護功能、生態保護功能、旅遊休閒功能和江南民俗民風展示傳承功能,實現其文化價值的可持續合理利用,謀求經濟成長同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的良性互動。
論證會上,與會專家對規劃區域內的土地使用性質的變更、生態農業村的建設、濕地與墓群的保護關係、墓群範圍,以及對已發掘的墓葬和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的保護、遺址博物館的體量和規模等提出了積極整改建議。
根據專家的論證意見,省文物局要求地方政府加強對保護規劃文本的修改和完善,爭取早日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