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舌魚鱉

鴨舌魚鱉

鴨舌魚鱉,中藥名。為水龍骨科植物石蕨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 (Gies.) Ching的全草。分布於中南及山西、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明目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羞明,小兒驚風,小便不利,婦女帶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鴨舌魚鱉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水龍骨科
  • :石蕨屬
  • :石蕨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用量:內服:煎湯,15-30g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蒼條魚鱉、臥龍草、馬牙齒、三百棒、石豇豆、回陽生、金扁擔、金挖耳、手指背、石菜葉。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心、肝、脾經。

功效

清熱,利濕,明目。

主治

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羞明,小兒驚風,小便不利,婦女帶下。

相關配伍

治小兒驚風:鴨舌魚鱉30g,加黃花草(菊科一枝黃花)根15-18g,半邊蓮、寒扭(薔薇科高粱泡)根各12-15g,放入金飾1件,水煎服。(《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除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用。

二、炮製方法

洗淨,潤透,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石蕨,又名卷葉蕨。石附生小型蕨類,高10-12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漸尖頭,邊緣具細齒,紅棕色至淡棕色,盾狀著生。葉遠生,相距1-2厘米,幾無柄,基部以關節著生;葉片線形,長3-9厘米,寬2-3.5厘米,鈍尖頭,基部漸狹縮,乾後革質,邊緣向下強烈反卷,幼時上面疏生星狀毛,下面密被黃色星狀毛,宿存。主脈明顯,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小脈網狀,沿主脈兩側各構成一行長網眼,無內藏小脈,近葉邊的細脈分離,先端有一膨大的水囊。孢子囊群線形,沿主脈兩側各成一行,位於主脈與葉緣之間,幼時全被反卷的葉邊覆蓋,成熟時張開,孢子囊外露;孢子橢圓形,單裂縫,周壁上面具有分散的小瘤,外壁光滑。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1000m的山地石壁上。分布於中南及山西、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等地。

相關論述

1、《浙江藥用植物志》:“清熱,鎮咳,利尿,明目。主治小兒驚風,咳嗽,百日咳,目翳,小便不通,跌打損傷。”
2、《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活血調經,鎮驚。治跌打損傷,小兒驚風,疝氣腫痛,月經不調等。”
3、《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治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白帶,風濕腰腿痛,咯血,吐血,鼻衄,崩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