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霜樓

鳴霜樓

鳴霜樓位於保定市裕華路,建於金大定間(1161-1189年);明宣德間(1426-1435年)重修後稱為宣德樓,成化間(1465-1487 年)重修後,改稱乾雲樓;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之後,又改稱鳴霜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鳴霜樓(清康熙四十二年)
  • 地理位置:保定市裕華路
  • 建造時間:建於金大定間(1161-1189年)
  • 重修後稱宣德樓(明宣德間)
  • 重修後稱:乾雲樓(成化間)
  • 鐘體通高:2.55米
基本信息,簡介,

基本信息

樓內懸有金大定年間所鑄大鐘1口,鑄造於公元1181年, 鐘高2.25米,口徑2米,鐘帶三層,每層每方皆鑄佛像, 為現存早期古鐘之一。樓建於砌高台上,高2層,東側軒樓梯,重檐歇山布瓦頂;下檐廊柱為小八角石柱,斗拱為三踩單昂,上檐施五踩單翹單昂斗拱。此樓雖屬明代重建後的規模,但在建樓手法上,仍保留了早期木構的一些手法。

簡介

鳴霜樓又叫古鳴霜樓,位於保定市裕華路,緊鄰大慈閣,背後是鐘樓商廈。樓內藏鐘,鐘體通高2.55米,口徑2米,唇厚17厘米。鑄成於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據《中國名勝詞典》介紹,該鐘早於西安鐘樓大鐘203年,早於北京大鐘寺鐘王552年。
該鐘造型莊重,比例科學,選料考究,以生鐵為原料,採用我國傳統工藝——無模鑄造法澆鑄而成。千百年來,它經受了無數次的撞擊和風雨滄桑,至今完好無損,體現了我國古代冶煉。
鳴霜樓的鐘懸掛在二層樓上,它由兩根高8.5米,直徑0.45米的木柱(又叫擎天柱)支撐,在柱的頂端有八根橫樑搭成框架,鐘掛在最上方的雙坊上,這樣每根橫樑均勻受力,既減輕了柱子的壓力,又起到了固定支架的作用,具有抗震功能,使鐘體保持平衡,懸掛十分科學。用手輕輕一撥大鐘便能晃動,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技能和對力學原理的巧妙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