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台夕照

鳳台夕照

鳳台夕照”這一景觀是說站在鳳凰台上“每逢清明、白露節,日夕時,日影照北城;芒種、小暑節,日影照南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台夕照
  • 地理位置:濟寧市西北鳳凰台村
  • 景點級別:濟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鳳凰台
” 鳳凰台位於濟寧市西北鳳凰台村,京杭大運河北岸不遠處。《濟寧縣誌》記載:“鳳凰台距城八里,周一百四步,台二層,上層高三、四丈,下層二丈奇,上銳下寬”。《濟寧勝跡概覽》記載:鳳凰台是“以商代為主的典型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早在商周時期,這裡即現中華文明之光。據文載:“任、宿、須句,風姓也,實司太昊有濟之祀。”濟寧古為任城,乃四個風(風、鳳古代相通)姓古國之一,鳳凰台即“太昊祭祀台”,就是祭祀先皇始祖伏羲的地方,此台坐南朝北,正面為三層,其餘三面皆為二層,台高11.5米,底面4241平方米,頂面1341平方米,地闊上窄逐層遞減,北有石階可至頂端,周圍皆用磚石壘砌,中為夯土而成,西南亦有不砌台階曲徑而上,可通頂部。
鳳台夕照鳳台夕照
北宋初,開挖趙河時,該地正當河道轉彎處,又復土加高。因此台三面環水,荇蓼野花雜草叢生,風景宜人,人們叫它“風花台”。以後人們又在台上種植樹木,松柏挺拔,鬱鬱蔥蔥。到了南宋時,有道士在台上建寺居住,常有絢麗的珍禽異鳥飛來棲息樹上,傳說鳳凰曾飛來台上,至此,才稱為“鳳凰台”。從南宋到明代,鳳凰台都有修建,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募捐集資,大興土木,修整有序。總體建築似鳳凰,結構以舊時的“三綱”、“三光”、“五行”、“兩儀”、“四象”、“八卦”而建成,並以此累計砌成三十六級石階,意為三十六天罡,石階頂門樓為鳳頭,左右有兩塊出水石為鳳耳;門樓南三米處,東有鼓樓,西有鐘樓為鳳眼;大殿為鳳背,翠綠林木為鳳身,殿後一片紫竹林為鳳尾,東西兩廡建築為鳳翅,鳥瞰俯視很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台上還有明代萬曆年間運河總漕劉東星創建的觀音庵,重檐雙脊,覆於琉瓦。台上殿宇共二十四間,僧舍十餘間。寺院內還有明、清雕龍石碑十餘塊。殿內正堂供有檀木精雕祥鳳一隻(現保存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兩廡還塑有彩色神像,雕樑畫棟,輝煌壯麗。宋、元、明、清以來,憑運河水優勢,經貿繁華,南北商賈雲集,東西販運輻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正逢觀音聖誕,“鳳凰台”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成為魯西南春會之首,繁華景象達數百年不衰。在鳳凰台北面18米處,還建有戲樓一座,每年春節(正月初一),附近村民都來朝鳳,敲鑼打鼓唱大戲。
鳳凰檯曆經四千多年保存下來,是一寶貴遺產,目前已動工修復,以恢復其原貌,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濟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