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窯址群

鳳凰山窯址群

鳳凰山窯址群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市上浦鎮大善小塢村的北面,是三國至晉代時期的遺址。由尼姑婆山、鳳凰山和前山窯址3部分組成,其中,鳳凰山、尼姑婆山窯址在大善北側,前山窯址在大善南面。3窯址南北直線距離約1公里。文化層總分布面積為24081.63平方米。其中尼姑婆山窯址12395.14平方米,鳳凰山窯址4499.43平方米,前山窯址7187.06平方米。三處窯址地緣相鄰,除生產規模略見大小、主要產品略有側重外,製作風格和裝飾技法一致。 2006年9月至11月,部份生產作坊進行搶救性發掘。揭露龍窯窯床1條,類似作坊遺址1個,並獲取大量瓷器及窯具標本。窯址群所燒產品豐富,製作規正,釉色青潤,裝飾技藝千變萬化。

鳳凰山窯址群燒造技術領先,製作手法創新,生產規模龐大,代表了三國西晉時期越窯燒瓷技術最高水平,是早期越窯鼎盛期的典型窯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凰山窯址
  • 所屬年代:三國至晉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地理位置:上虞市上浦鎮大善小塢村北面
  • 編號:7-0178-1-178
  • 所在地區: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市
文物遺存,常見窯具,

文物遺存

尼姑婆山窯址在鳳凰山窯址群最北端海拔25米左右的尼姑婆山東麓。窯址西、北向為連綿的山體;東是金絲岙和仙尼崗,南面為後岙。鳳凰山窯址在大善北面海拔20米左右的鳳凰山東北坡。北距尼姑婆山窯址約200米。
2006年9月至11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虞市文物管理所、上虞博物館聯合對其中尼姑婆山部份生產作坊進行搶救性發掘。揭露龍窯窯床1條,類似作坊遺址1個,並獲取大量瓷器及窯具標本。龍窯由火膛、窯室、排煙坑三部分組成,全長約13米左右(排煙坑部分為現代墓疊壓),窯寬2.2米,窯壁殘存高度0.15至0.3米不等,龍窯方向120°。火膛平面呈長方形,寬2.2米、進深1.7米,火膛後壁高0.5米,緊貼火膛後壁設有一級踏步台階,窯室長10.2、寬2.2米,窯底留有若干墊具、間隔具及最後一窯的廢品,並局部保存有自窯頂坍塌的拱頂塊體,窯室分前後兩段,前段長4.2米,坡度較緩12°,後段長6米,坡度較陡22°,窯室後壁由土坯磚砌成,留有通風的缺口;排煙坑緊鄰窯腔後壁,系一長方形淺坑,因現代墓疊壓未作徹底清理。類似作坊的遺蹟,位於龍窯前方(東)。揭露了一條長約9米的水溝,水溝起點處為一圓坑,圓坑附近有許多釉陶缸殘片(為同件釉陶缸),推測可能是釉缸。除此,還發現了4個取土後形成的土坑。
窯址群所燒產品器型有碗、罐、缽、盤、簋、泡菜罈、罌、罍、蛙形水盂、硯、扁壺、虎子、樽、洗、直腹罐、器蓋等。胎灰色,質地堅緻,釉色青綠居多,少量為青灰,或青中泛黃,胎釉結合牢固。
裝飾題材豐富。劃印的有弦紋、水波紋;拍印的有斜方格紋、櫛齒紋、水波紋、龍鳳紋等;壓印的有格線紋;戳印的有聯珠紋、聯珠花蕊紋;范印的有鋪首、佛像、獸面足和虎頭、雞頭、牛頭、馬頭、鹿頭等多種罐流飾物;堆塑的有人物、走獸、飛禽等。

常見窯具

分墊具和間隔具兩類。
1、墊具 分三式。
Ⅰ式 筒形,腰部微束,托面平唇內折。
Ⅱ式 盆形。托面分單唇、雙唇兩種。單唇口大底小。底面平整,腹壁略斜,口
部有內折平唇。雙唇盆形墊具有內芯和外壁兩道平唇,內芯柱狀中空。
Ⅲ式 盂狀橢圓形。下部底圓、腹直似盂狀,口唇部作橢圓形平展。腹腔中空。
各種窯具均有大小相次多種。
2、間隔具 分三式。
Ⅰ式 三足支釘。托面平整,底面支釘上粗下尖,有高有矮,大小相次自成系
統。有的在托面上陽刻(范印)“朱”字樣、“范”等字樣。
Ⅱ式 盂形齒口座。托面平整,也有的略見內凹。齒口有五齒、六齒和
七齒不等,齒口排凹弧深淺與齒間距並不規則。有的在托面陰刻“朱君”(手書)字樣。
Ⅲ式 喇叭形齒口托。中空,呈托面大,齒口面小的喇叭狀,托面為環形,齒口
面與盂形齒口座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