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奎

鮑文奎

鮑文奎(1916.5.8—1995.9.15),男,浙江寧波人,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1939 年7 月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47年至1950 年留學於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生物系,獲博士學位。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鮑文奎首創用“中國黑”等小麥品種作為橋樑品種選育小黑麥原始品系的方法,育成 “小黑麥2號”、“小黑麥3號”,第二代矮稈八倍體小黑麥品種“勁松5號”和“勁松49號”。1978 年,異源八倍體小黑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 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文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寧波市鄞縣
  • 出生日期:1916年5月8日
  • 逝世日期:1995年9月15日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
  • 主要成就:創造出畝產千斤的高產品種。
  • 代表作品:《肥料對於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 學位:博士
  • 曾任職務: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副校長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科研成果,主要作品,社會任職,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6年(民國五年)5月8日,鮑文奎生於浙江寧波石碶鎮。父親經營草蓆業,置有房地產,家中生活較為寬裕。鮑文奎自幼勤奮好學,考入高中後,便開始對生物學發生興趣,常與同學討論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夏他考入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1939 年(民囯二十八年),鮑文奎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由於顛沛流離,一職難求,他差點放棄所學專業。多虧金善寶教授的力薦,他有幸在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得到了一份工作,從事小麥育種和栽培研究。1942 年(民囯三十一年),鮑文奎也於轉到李先聞領導的細胞實驗室。在1943—1948年間,鮑文奎與李先聞李競雄等聯名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15篇研究論文。
1947年(民囯三十六年)夏,鮑文奎由李先聞推薦,得到“美租借法案”的資助,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攻讀遺傳學博士學位。
1950年初,他預計進修將在夏天結束,就預訂了回國船票,併購買一些開展這項研究所必需的器材、藥品,如紫外光管、x光管,秋水仙素等,準備回國後立即開展工作。
1950年6月他未參加領授博士學位的畢業典禮,而到芝加哥參加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留美分會的年會。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號召留美同學回中國參加建設。同年9月,鮑文奎與趙忠堯、沈喜炯、羅時鈞一道搭威爾遜總統號郵輪迴國。回國後,他辭謝了羅宗洛先生的邀請,沒有去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而是根據自己的既定目標,選擇了離開。
抵成都之後,鮑文奎向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領導談了擬進行多倍體育種研究的構想,獲得了同意,並撥給稻穀8萬斤作為籌建實驗室的經費。同時分配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嚴育瑞作助手。在同事戴銘傑的熱情協助下,一個穀類作物多倍體實驗室很快籌建起來。但好景不長,1952 年,李森科學派之風從前蘇聯刮遍中國大地,鮑文奎的人工多倍體育種成了反動異端學派的典型代表。研究所迫於形勢,叫鮑文奎停止使用秋水仙素。
1953年鮑文奎任食糧組副主任。此後,他除主持實驗室工作外,還負責從樂山到廣元南北線上的幾個稻麥基點工作,既搞多倍體育種,又搞一些與增產有關的栽培研究,經常和農民打成一片。
1955 年5 月他終於鼓起勇氣給農業部寫信提出他的看法。約一個月後,所領導告訴他:農業部電令可以恢復多倍體研究。他一得知此喜訊,不顧早已過了水稻播種季節, 趕緊在缽子裡種下四倍體秈粳雜種的第二代。然而,在接下來的運動中,他又被無端地隔離審查了3個月之久。他決心離開工作了18 年之久的四川成都。在農業部有關領導的幫助下,他於1956 年10 月被調往正在籌建中的中國農業科學院
1960 年他發現同源四倍體水稻結實率很低的問題,可以通過在四倍體水平上的雜交和選擇得到解決。這大大增強了他對多倍體育種的信心,並認為大量製造人工多倍體資源應是多倍體育種的關鍵。因此他廣泛徵集各種水稻品種,將其誘變成同源四倍體,並進行廣泛的雜交和雜種後代的選育。到1966 年四倍體水稻原種已積累到70 余個,正在選育中的雜交組合也達數十個。
1962 年,鮑文奎對國內外八倍體小黑麥育種動態進行了又一次認真分析,意識到過去八倍體小黑麥育種之所以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八倍體小黑麥原始材料太貧乏。他決定大量製造原種。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鮑文奎被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說他與嚴育瑞開“夫妻黑店”,兩人同遭批鬥。
1970 年鮑文奎隨所下放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他仍然堅持八倍體小黑麥研究,以倖存的約1/3 的小黑麥品系繼續雜交選育。同年,他將幾個最好的品系定名為小黑麥1號、2 號、3 號、4 號,開始小面積試種。
1978 年,62 歲的鮑文奎服從上級安排,從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返回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從1989 年秋開始,他在河南省南陽市郊區建立了一個小黑麥選種基地。小黑麥的育種進入為平原麥區培育矮稈、多抗、高產品種的第三階段。
1995 年9月15 日,他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逝世。

人物成就

科研成果

鮑文奎首創用“中國黑”等小麥品種作為橋樑品種選育小黑麥原始品系的方法,育成 “小黑麥2號”、“小黑麥3號”,第二代矮稈八倍體小黑麥品種“勁松5號”和“勁松49號”。
鮑文奎鮑文奎
鮑文奎帶領他的小組從1951年開始以稻麥為材料,以小黑麥為重點,全面鋪開了多倍體的育種工作。同年11月初,他們把母本小麥、父本黑麥播種,次年春把揚花小麥的雄蕊去掉,用采來的黑麥花粉,一株株施給小麥,經過精心培育,結出了小黑麥果實。但是,由於普通小麥的雌配子有3個染色體組21個染色體,黑麥雄配子有1個染色體組7個染色體,雜交後代包括4個染色體組28個染色體,因此,雜種後代植株因減數分裂時染色體不能配對,是完全不育的,還不能稱為種子。
鮑文奎把小黑麥果實盆栽起來,到幼苗分櫱時用0.04%-0.05%秋水仙精溶液處理,連續浸漬4天,使染色體加倍,終於在1953年獲得了第一代有繁殖能力的小黑麥品系,還得到幾個類型的新雜種。但培育的新品系種子不飽滿,結實率低,還需要做大量雜交組合,用X光或紫外光等做誘變處理。1958年,他獲得小黑麥原種117個。經過反覆實踐他總結出“橋樑品種”的方法,獲得了大量具有各種優良性狀的八倍體小黑麥原種,編號排到4700多。他用“中國春”作為橋樑品種提高制種的效率,與國內外優良品種雜交,其雜交F1 再與黑麥進行測交。每粒雜種種子或其幼苗染色體數加倍後,都是一個原種。再加之秋水仙素處理技術的改進,他在1957—1966 年共制種9 次,獲得了八倍體小黑麥原始品系4 695 個。制種工作與雜交育種是同步進行的,通過品系之間的廣泛雜交和選育,八倍體小黑麥的結實率與種子飽滿度得到明顯提高。1972年才小黑麥種子在威寧高寒、貧瘠山區試種成功,並獲得了豐收。
在中國農科院工作,支持袁隆平試驗田研究想法。

主要作品

《禾穀類作物的同源多倍體和雙二倍體》(專著)
《中國的八倍體小黑麥》(論文)
《小麥矮生性的遺傳》(論文)
《關於五倍體小麥雜種的遺傳評論》(論文)
《普通小麥的減數不配對基因》(論文)

社會任職

鮑文奎先後擔任了中國遺傳學會、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第七屆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農牧漁業部科技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獲獎記錄

1978年異源八倍體小黑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人物評價

兩眼炯炯有光,一副聰明相,是有天才的人,他對於數學有高深的造詣,不大愛說話,晚上9時至10時,拉拉土製的小提琴,等試驗室人群散盡後,他就關起門來,開始念書,念到黎明時才睡。午前10時許起床,白天做些比較不用腦子的事。他讀書是無所不讀,真是博覽群書。(李先聞評)
正直、愛國、勤奮、善於思考,是他的為人品格;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探索科學真理,是他的職業精神。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我國植物多倍體遺傳和育種研究,他將更多更好的優良品種留給後人。鮑文奎正直、愛國、勤奮好學並善於思考的為人品格,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探索科學真理的職業精神,將永遠鼓舞、激勵後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評)
鮑文奎數十年如一日,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鍥而不捨的拼博精神,在開拓我國植物多倍體遺傳育種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難,解決了結實率、飽滿度等一個又一個世界性難題,使四倍體水稻和八倍體小黑麥的科研工作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出色成就。(中國科學院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