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及魯西南地區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又名“山東梆子豫東調”。其唱腔圓滑平潤,主要以一鼓二鑼為主。主要流行於淄博沂源魯村鎮張家石溝村(唯一延續下去的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西梆子
- 外文名:LuXiBangZi
起源,遭遇,轉折,沒落與傳承,
起源
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位於魯中南的沂蒙山區,是一個歷史悠久,山河壯麗,文化燦爛,名人輩出鐘靈毓秀之地。沂蒙山區的最東邊是山水相依的沂源縣,也是沂河的發源之地。魯西梆子也就是興盛於沂河上源的一個小山村里名叫張家石溝村。
1947年,南麻戰役打響,國民黨第二次大舉清剿沂蒙山區。那一年冬天劉忠遠從南麻縣(現在的沂源縣)逃到了萊蕪,在聽說新泰一代還流行著魯西梆子的時候,劉忠遠欣喜若狂。劉忠遠回村的第二年便召集起村裡的村民,在酷暑的夏季一夜之間割完麥子,去新泰請了當地的老師來村里教授戲曲。
經歷(1949--2004)
台下一年功,台上十分鐘,村裡的人請新泰的人來教戲,就這樣學員們一學就學了整整的三年。
1949年大年初三,正當新中國的成立已成為一個嶄新的歷史時,魯西梆子也第一次搬上了村口的舞台。
1958年12月23日,這一天下午人們還像往常一樣打開廣播匣等待著廣播評書,突然傳來的一聲訊號,讓村民驚呆了,魯西梆子第一次登上了廣播電視。
因為農村裡邊對封建的傳統還是一貫保持一種態度,戲子被當時看作事業的最低端。統稱為下三流職業。但是這並不影響人民對戲曲的愛好,當時村里自己組織學堂進行戲曲的傳承,一直到2002年,戲曲學堂因為村委的不支持,和內部學員的原因,宣告停止。
村子裡邊每逢唱戲都有,熱孫,跑孫,錢孫,之說。熱孫就是現在通常來說的戲迷,票友。跑孫就是為唱戲出力跑腿出力的人。錢孫不言而喻就是為唱戲而出錢的人
藝術賦予給人們的靈魂。正像夕陽那樣雖然不再有熾熱的雄心。但是它的美,是讓人刻在心中。
第一年的學員:張傳玉,於發雲,劉忠遠,於學貞,於法忠,張傳美,張傳興,於學寬,劉傳厚
1967年文革開始了,因為江青的掌權,古裝戲在全國被迫終止,改成四大樣板戲。戲曲的舞台也隨之搬遷到了東門的一角。當時主要流行的曲目主要有《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杜鵑山》《奇襲白虎團》當時唱女角的主要以男生反串為主。
1966年毛澤東文化宣傳隊成立,因為唱戲可以記功分,好多村民爭先恐後的報名參加。其中就有已故世的翟碩忠,還有倆位女演員,唐玉英,張芝鳳。在那個時候劇團人數多達40多餘人,值得一提的是,從1967年起,劇團中的女演員開始嶄露頭角,出現在了戲曲的舞台上。
1979年改革開放後,也是魯西梆子的第二次轉折點,古裝戲重新搬上了舞台, 從80年開始村里確定每年的大年初三初四初五連續登台唱三天大戲,戲曲劇目多達30多出,年復一年,中間從未間斷過。聽戲的人也是絡繹不絕,來自四面八方,有的甚至不遠百里徒步趕往村子裡聽戲。
張傳茂,張成厚倆位都是從十三四歲就活躍在戲曲舞台上的藝術家,也是現在魯西梆子的頂樑柱。
張傳茂(1944年--?)從15歲就開始唱戲,他的乾爹,也就是魯西梆子的奠基人劉忠遠,把所有的包頭戲(女生的角色)都傳授給了他,現在好多的女演員,也都師從其門學來的唱腔,走勢。
遭遇
1983年初春戲台搬遷到老村委的遺址,但是剛一入冬戲團內部卻出現了驚駭的一幕,戲服一夜之間被熊熊大火全部燒光,所有的盛戲服的箱櫃,全部化為灰燼,四件茅屋也在大火中坍塌,燒毀。而神奇的是被戲團裡邊稱之為大師兄的布偶,卻完好無損。好多人親眼目睹了這一幕,然而當他們在回憶起來的時候,是更多痛惜與淚水湧上了心頭。災難過去了,但是唱戲沒有了戲服該怎么辦呢?這樣劇團的人們更加苦惱起來。
轉折
就這樣戲曲被耽擱下了倆年,正當大家為戲曲以後的道路而擔憂時,一個好的訊息傳到了村子。那985年臨近春節的一天,一輛大卡車滿滿的載著幾個大箱子來到了村口,當人們好奇的打開箱子觀看時,驚奇的發現裡邊裝滿了戲服,就這樣時別倆年的魯西梆子,又重新回到了歷史舞台。。。。
隨著劇團的不斷擴大,外匯演出也越來越多了,縣級比賽,市級比賽,也都頻繁的向這一個民間的劇團招手。但是劇團裡邊的分歧也由此慢慢的推上了紀事的舞台
沒落與傳承
當村民對魯西梆子文化幾乎將要淡忘的時候,張秉鈺在2014年拍攝了魯西梆子的紀錄片《走進沂蒙山之消失的文化》。這一舉動也招致了市委縣委的高度重視,紛紛投入到魯西梆子戲曲的傳承發揚中。
張秉鈺告訴我們起初並不想拍攝成一部紀錄片的,因為畢竟沒有回本的利潤。但是當我回到村子裡邊看到,曾經熟悉的戲台孤零的遺棄在了廢墟中,那種傷痛的痛楚無疑刺痛了他的心。當記者問道,拍攝時的苦境時,他的臉上卻流露出了無奈:“沒人支持,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罷了,他們都覺得這種遺產,是一種多餘,沒有存在的必要。”
地方戲曲的消亡並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金錢對於社會的衝擊,以及影視歌曲的不斷崛起,導致了人民從理念中對於文化的重新認識和不同的見解。發揚文化很簡單,但是想把文化真正的傳承下去卻是很難很難的。張秉鈺在紀錄片的最後曾有這樣一句話描述地方文化;“一個地方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實屬可悲,有了自己的文化不去好好的弘揚,去珍惜簡直就是人類是可恥,文化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劉忠遠曾在臨終前,把所有的戲曲都書稿了一遍,手稿的戲曲多達30多出,包括《劉公案》《燕王征北》《穆桂英掛帥》《老征東》《雙鳳告》《小田玉私訪》《樊梨花征西》《豹頭山》《下南唐》《五鳳嶺》《大登殿》等各種戲曲,這也是唯一能給後人留下印象的記憶了。
以前張家石溝村每逢過年唱戲,四征是必不可少的《燕王征北》《穆桂英征東》《樊梨花征西》《下南唐》。
五鳳嶺唱段
炮響過三聲出察院,走出唐王爺的一品官,自幼著那個養育把書念,四書五經都讀全,有道的唐王開科選,俺一到京城去求官。三篇文章做的好,唐王爺點個文狀元,有為妻校場多不幸,遇到了馬三寶賣國奸,三馬九箭他不點,三馬八箭他點狀元。怒惱了為妻心火現,刀劈基奎然黃泉,五鳳嶺丫頭造了反,好賊子起守二龍山,封我這軍中為元帥,常王兩家的先行官。平滅了賊子回朝轉,賜莽加玉另封官,人馬哄哄科場站,來自在科場把兵觀,你看那豆綠旗金字現,上寫著王子躍,唐王爺親點個武狀元 他也占了一個先行官,你看那素白旗金字現,上寫著常秀鸞,唐王爺親筆點了一個武狀元,她也占了一個先行官,這兩桿大旗分左右,中間有把我帥旗安,你看那帥字旗金字現,上寫有本帥李懷玉唐王爺親自點了一個文狀元,俺也離了朝班,這才是本帥文我妻武,文武兩個雙雙狀元,非是本帥誇口滿,領人馬去平二龍山,人馬哄哄往前動,領人馬去平二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