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南千佛崖

魯南千佛崖

魯南千佛崖——泉源寺摩崖造像,位於山東省蘭陵縣城西約20公里處的尚岩鎮文峰山西側,東靠文峰山魯南革命烈士陵園,東南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魯南千佛崖
  • 地理位置:山東省蘭陵縣泉源寺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摩崖造像
簡介,來歷,歷史價值,

簡介

石刻造像位於東西長几百米,高低起伏的天然崖壁上,大者七八十厘米,小者十幾厘米,有的成組刻在一塊石面上,有的單一刻鑿,皆為龕中刻像,龕外做題記,現遭風雨剝蝕,大多難以辨認。佛教造像在文革中遭壞,有的面部殘損,西端有一處“二龍戲珠”刻石,保存較好。

來歷

該遺址由泉源寺廟址和摩崖石刻兩部分組成。千佛崖下為泉源寺舊址,據《續修臨沂縣誌》記載:“下文峰山西行約七里許,有寺名泉源。寺後石壁嶙峋,遍刻佛像,古拙似六朝時物,名千佛崖。崖下有泉,自石隙中橫出,汩汩有聲,流入寺中,曲折匯為大池。綠樹濃蔭之下,清流激湍,頗有流觴曲水之勝。折而東南出寺外,泉水散漫灌溉筱竹數十畝。”相傳泉源寺興盛之時,客廳與廚房之間有天然泉水相連,廚房地勢高,客廳地勢低,客人來時,沿泉水傳送飯菜,甚是便利,這就是“水傳膳”的故事,泉源寺由此而得名。
寺廟舊址已成廢墟,但隨地可見殘磚碎瓦,中間高台上至今仍有石泉飛流,清澈甘甜。寺後,懸崖高丈余,東西長數百米,石壁上遍刻佛像,或坐或臥,姿態各異,線條粗獷,氣勢宏大,但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相傳,漢朝王莽追趕劉秀時,劉秀至此,人疲馬乏,後有追兵,前臨懸崖,縱馬跳下,安然無恙。劉秀登基後,誓修千佛廟,雖官府拔銀頗豐,但因當地官吏自肥,故刻佛像於懸崖上,俗稱“千佛崖”。

歷史價值

現石刻造像保存在北面的東西長約200米的高低起伏的天然崖壁上,刻像15尊,大小不同,有的成組刻在一塊石面上,有的單一刻鑿,皆為盒中刻像,盒外作題記,遭風雨剝蝕,多難以辨識,佛像在“文革”時期遭毀壞,多數面部殘損,最西端有一處二龍戲珠刻石,氣勢恢宏,保存較好,該寺廟及石刻造像建於南宋時期,後金人南下而遭荒廢。凡是到過此處的遊人都會發現這裡的棗樹上的疙針都是直的。為啥?這仍與王莽趕劉秀的故事有關。卻說劉秀因東嶽大帝的幫助,靠文峰神道擺脫了王莽軍隊的追殺,等他來到城牆山頂正要向南下山時,卻見山南壁立千仞,也就是來到了俗稱“百丈崖”的邊上。正在遲疑之際,王莽軍隊又從後面包圍了過來。前有懸崖,後有追兵,劉秀仰天長嘆:“天將亡我也!”遂閉目縱馬跳下懸崖。待落到懸崖之下時,劉秀人馬卻皮毛未傷。懸崖上的酸棗樹也順應天意,為了不劃傷劉秀,原來倒著的針刺都變成直的了。附典的傳奇故事給千佛崖的由來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從考古調查的角度來看,聞名遐邇的魯南千佛崖,是魯南地區乃至全省少見的佛教石刻造像遺存,對於研究我國佛教發展、石刻造像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1991年8月1日,泉源寺遺址及千佛崖石刻,被蒼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齊魯晚報》曾以“魯南千佛崖揭秘”作專題報導,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2003年3月,日本佛學研究專家和我省專家學者同期現場考察,對魯南千佛崖之秘提出新的推測。日本來訪學者,東京立正大學教授、佛學家桐谷征一,中國漢畫像石藝術研究學會理事、鄒城市文物局副局長鬍新立隨同考察,中外學者從題記刻石、雕刻技法和佛像布局、內容諸方面考察,發現了“京兆”字樣題記,北宋“禪宗”鼎盛時期的佛像雕刻圖式,未完成的十八羅漢造像風格與鄒城市內北宋熙寧年間羅漢石刻極為相似,由此推測,此處石刻造像是始建於北宋中晚期。2009年5月份,原蒼山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複查時,在摩崖造像前發現一尊石刻造像,其上有天福(913年)銘文字樣,經考古調查,確認泉源寺摩崖造像時代為五代時期,比原確認時間上推了近百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