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之俊

魯之俊

魯之俊(1911-1999)江西新城(今黎川)人。著名外科學和針灸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主要創建人,新中國中醫科研和中西醫結合事業奠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之俊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1
  • 逝世日期:1999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

個人簡介

1928年考入北平陸軍軍醫學校(國防醫學院前身)醫科,1933年畢業。曾到國民黨廣西、廣東軍醫總院及國防醫學院任醫生、助教兼德語專業翻譯,按照黨的“學好技術、聯絡人才”的指示,為投身革命做準備。1938年夏,國民黨軍醫署指派魯之俊前往德國進修戰傷外科。他拒絕赴德,以安置家屬為藉口,與大學密友、中共地下黨員龍在雲一起帶兩家人從廣東韶關秘密出走,在日軍瘋狂進攻的戰亂中歷經艱難,於同年11月找到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由李克農、錢之光同志介紹前往延安。為此,國民黨軍醫署以“臨陣脫逃”罪名通緝他。經我黨縝密安排,魯之俊與家人於1939年初陸續輾轉到達延安,同年11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八路軍。

個人經歷

魯之俊到延安後深感我軍嚴重缺乏專業醫務人員,提出到八路軍衛校(後改為中國醫科大學)主授外科學,並先後被任命為八路軍總醫院醫務主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並在該院開設針灸專科。後任延安中國醫科大學教授,中央軍委衛生部副部長,晉冀魯豫軍區衛生部第一副部長。
抗日戰爭期間,魯之俊既在醫大教書,又在醫院看病,是西醫外科專家,還承擔了部分黨和軍隊領導同志的醫療保健任務。他不懂中醫,在教學和醫療上用的都是西醫方法。而他在1940年代聽到毛澤東關於“要團結中醫,發揮中醫作用”的講話後,就虛心向中醫針灸大家任作田學習,並在白求恩醫院中開展針灸臨床。1945年6月間還在《解放日報》上發表“針灸治療的初步研究”一文,就此,陝甘寧邊區政府授予魯之俊特等模範獎,以表彰他團結中醫,為革命、為人民的健康而研究及推廣針灸療法,從而使人民軍隊及邊區百姓對中醫有了新的認識。60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次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實踐,對後世中國及全球的針灸研究及臨床起到了重大歷史作用。
1947年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魯之俊在二野推廣針灸療法,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三野、四野也推廣針灸療法,他編寫的《針灸講義》是每一個衛生員背包中的必備之物。在1950年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朱德總司令號召要團結中西醫,向魯之俊學習。
建國後,魯之俊歷任西南軍區衛生部副部長兼重慶市軍管會衛生部部長,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副部長,西南行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兼衛生局局長,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院長、名譽院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世界針灸聯合會籌委會執行主席。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5年,魯之俊主動請纓,籌建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同年12月,中醫研究院成立,這是我國最大的中醫藥研究機構,魯之俊任第一任院長兼黨委書記,當時周恩來總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以示祝賀。在任院長二十多年中,他堅持中西醫團結,中西醫結合,與中西醫專家共同在繼承和發揚中醫,運用現代科學研究中醫,以及教材編寫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中醫學繼往開來、走向世界創造了良好條件。
20世紀80年代,為爭取中醫藥學、針灸學在世界各國的合法地位,為維護國際上眾多針灸醫學組織的團結,魯之俊不顧年事已高,辛勤出訪,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國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下,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個團體會員組成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終於1987年在北京成立。魯之俊被全體執委一致推選為終身名譽主席。
主要著作有《新編針灸學》,為解放戰爭時期部隊學習針灸的講稿編成。魯之俊考慮到當時邊區的實際情況,編寫了針灸學講義,多次印刷,發給學員學習。該書包括針灸效能及其理由等11個部分。書中還有某縱隊挺進中原時一萬餘人接受針灸治療的統計,是當時一份鮮見的病案資料統計,客觀反映出當時邊區使用針灸治病的實際情況。講義經過修改,在1950年正式出版,書名為《新編針灸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