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思

魏奉思

魏奉思,男,空間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1年11月生於四川省綿陽市,1963年8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世界空間環境協調研究與培訓中心執委會委員,國際日地系統氣候和天氣計畫/空間天氣專題委員會委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基本介紹

個人經歷,學術成就,研究領域,社會任職,榮譽獎項,

個人經歷

  • 2002年提出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畫建議;
  • 1995-1997年,1999-2003年先後任國家基金委“八五”、“九五”重大基金項目主持人。
  • 1993年11月-2002年,負責起草中國空間物理髮展規劃,提出東半球空間環境地面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科學構想,先後任“子午工程”總體組組長、工作組組長和科技委主任。
  • 1993-2004年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構想,任總體組長、工作組長,現任科技委主任;
  • 1993-2002年,建立中國科學院球物理數值開放實驗室(2005年該實驗室晉升為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1988-2006年,先後任國際TIP、SOLTIP、CANSES/Space Weather等委員和中國召集人;
  • 1980-1981年,1994年先後赴美國、德國做訪問學者;
  • 1963年8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

學術成就

  • 行星際激波傳播特徵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找到行星際激波在變密度、運動介質中傳播的非自型解,最早從理論上預言大耀斑激波可傳播到10~20AU以遠空間而衰減不大,突破當時認為傳播到3~4AU便衰減掉的觀點,為飛船觀測證實;綜合近20年日地資料,發現由於太陽爆發活動引起的行星際激波傳播要受到日冕和行星際空間磁場的影響,雖然有時它是高超聲速流,速度可達每秒上千公里。突破當時流行的對稱傳播觀點,提出耀斑激波傳播的三維非對稱性物理模型,可解釋相應地球物理效應的非對稱性。
  • 最近提出磁雲邊界層新概念、新定義和新機理。分析WIND、SOHO、ACE等飛船觀測的近80個磁雲事件,發現磁雲存在邊界層,它是磁雲與太陽風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特定結構,內邊界是“三低態”(低溫、低密、低電漿β數)和外邊界是“三高態”(高溫、高密和高電漿β數),其間存在一特徵邊界是可能的磁重聯區,發現那裡質子、電子常被加熱,常有寬能段的粒子加速和寬波段的電漿波激發。提出最可能的形成機理是那裡發生磁重聯過程,突破了傳統認為行星際不會發生磁重聯的觀點;進一步研究邊界層性質時,發現磁雲邊界層是行星際空間除激波間斷面之外的另一種新的非壓力平衡結構。
  • 電流片對行星際擾動傳播影響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出行星際閃爍觀測數據的動力學改正法並建議瞬變源日球電流片坐標系,在此基礎上分析大量行星際擾動事件,發現行星際擾動,無論源位於太陽北半球還是南半球,在傳播過程中將向赤道低緯電流片方向偏轉、會聚;電流片阻礙它的跨越傳播,產生行星際和地磁擾動的同側高於異側的電流片同異側效應,數值模擬予以印證,在國際上最早開拓該研究領域;提出一種綜合IPS觀測、動力學過程和模糊數學來預測地磁擾動的新方法,針對空間天氣太陽風暴事件的試預報結果令人鼓舞;還發現日冕物質輸出是有結構的,不是隨機無序,其輸出結構受太陽磁結構控制。電流片區是物質輸出流量最大區,而極冕區是最小區等。根據這種日冕物質輸出結構可定性預測地球軌道附近的空間天氣變化趨勢。
  • 提出“東半球空間環境地面綜合監測子午鏈”大科學工程,國家發改委於2005年正式批准立項。
上述工作先後受到國際該領域委員會主席M.Dryer博士等人的高度評價,認為“這類研究從根本上講是重要的”,“研究是非常強有力的”。“它是對空間物理的重要貢獻”,並在國際J.Geophys.Res.、SpaceSci.Rev.等多種重要刊物上不斷為國內外學者檢驗、確認和發展至今,行星際擾動傳播規律的研究經受住了近20年學術界的檢驗。上述有關科研工作,第一作者發表科學論文80餘篇,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一)等6項獎勵。
  • 1993年11月他受已故李鈞院士等人的委託負責起草中國空間物理髮展規劃。他在規劃中首先提出有關“東半球空間環境地面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的科學構想,其後和我國有關五部委11個單位的有關科技專家一起共同起草建議書、共同組織和推動“子午工程”立項,1997年6月25日國家科教領導小組確定“子午工程”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這是一項關係航天、通信、導航和國家安全的國家基礎性建設工程。“子午工程”是空間時代的產物,是國家和我國航天、大氣、地球和空間等科技界關心支持的結果,是日地空間物理間界集體創造的,以王水、郭兼善(已故)等為代表的一批老同志為此做出了重要努力。他2002年提出以“子午工程”為基礎,實施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畫建議:中國牽頭把地球東半球120°E和西半球的60°W的子午鏈構建為環繞地球一圈的空間天氣子午圈監測,這個圈上的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們共同制定監測計畫、研究計畫和開展預報服務。他認為空間天氣是一項為人類和平與進步服務的事業。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主席M.A.Geller和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學術界評價,中國的“子午工程”無論是對中國的科學和國際的科學都將是很重要的,“中國的‘子午工程’是全世界空間物理界的一個令人鼓舞的項目”;“‘子午工程’代表一個很重要的創舉”,“其目的將對近地面空間環境帶來更新的知識、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描述。你們的計畫將提供一個唯一的機會來建立完整的環繞地球的國際子午鏈。”建議的“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畫”“是一個傑出的想法”,“你們的努力是極其重要的”。“利用你們提出的“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畫”,將使人類有可能利用現有的模擬技術更好地了解空間天氣背後蘊含的真理”。國際空間界的這些高度評價是對中國科學家們的鼓勵和信任。魏奉思正和他的同事們一起為發展我國的空間天氣事業做出積極的努力。

研究領域

日地物理、日球物理(即行星際物理)、磁流體力學、空間天氣的研究與預報的預報方法
  1. 行星際激波的非對稱傳播
  2. 日球電流對激波傳播的影響
  3. 行星際磁重聯現象探索
  4. 地磁擾動預報的模糊數學方法

社會任職

  • 2007年,受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地學部委託負責“我國空間天氣發展戰略建議”諮詢專家組工作。同年應邀受聘為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諮詢專家。
  • 2002年-至今,國家基金委地球科學部“日地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優先發展領域的學科指導與評估小組組長。
  • “十一五”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主持人。

榮譽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